各国无法就缓解塑料污染问题达成共识,这对维持海洋健康,乃至压制全球升温等保育努力是一大重挫。各国有必要加强沟通能力,避免环境行动停滞不前,人类生存日益艰难。
“塑料污染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五次会议”(INC-5)11月25日在韩国釜山开幕,直至12月1日闭幕时,各国未能签署国际文书,会议预定明年重启再谈。
多个国家因意识到塑料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2022年决定制定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来解决塑料污染,开启了为期两年的条约起草进程。各国协商条约应包含的事项,例如采取措施减少塑料生产、改善废弃物管理,以及为清理工作和全球摆脱塑料的转型提供融资等。
全球每年生产超过4.5亿公吨塑料,今天的产量是1950年的200多倍。与此同时,回收努力却不成正比,从人类开始生产塑料至2015年,整体的塑料垃圾回收率仅有9%。
以新加坡为例,约604万人口的小国去年产生95万7000公吨的塑料垃圾,比前年的100万1000公吨减少了4%。然而,塑料垃圾的回收率同比却下滑一个百分点,仅有5%。
全球塑料产量预计到2050年会增长一两倍,化石燃料是制作塑料的关键材料,也是全球暖化的主要导因。这意味着要把全球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更是难上加难。
在釜山启动的第五次会议,原定为最后一次会议,各国计划出台一项旨在终结塑料污染的具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书,但谈判分歧太大,无果而终。
生产塑料制品的过程,会使用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有不良影响的化学物质,各国就是否禁止这些化学物质的使用及进出口存在分歧。针对回收、再利用塑料垃圾体制不够完善的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援助方面,各方未能达成共识。
新加坡致力于发挥积极和具建设性作用
我国永续发展与环境部答复《联合早报》询问时说:“我们认为谈判是国际社会齐心协力解决塑料污染问题的重要机会,本希望第五次谈判能达成协定。尽管各国最终未能达成共识,我们会继续发挥积极和具建设性的角色,推进共识的建立,以实现具雄心,正面且有效的结果。”
永续部希望谈判重启时,各国可以达成以科学为基础、务实、可实施,且有效促进行动杜绝环境污染的协定。
学者:要平衡环境行动和经济增长具挑战性
新加坡国立大学亚太环境法律中心高级研究员琳达(Linda Yanti Sulistiawati)副教授受访时说,健康的海洋确保渔业可持续,也维持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新加坡作为沿海岛国,十分依赖健康的海洋。
她说,塑料污染可能导致微塑料在食物链中积累,或是因燃烧而造成空气质量降低,对公共健康构成威胁。此外,污染问题也可能打击旅游业,同时提高塑料垃圾管理的成本。
对于第五次会议的结果,琳达不感到意外。她说:“原因包括各国的发展阶段各异,要平衡环境行动和经济增长具挑战性。此外,各国的权力不平衡,谈判往往由发达国家主导,发展中国家则面对压力,同意即使未必符合国家利益的条款。再说,塑料问题十分复杂,这个领域得到强大石油业者的支持,这些业者具有雄厚的融资和政治影响力。”
早前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第29届联合国气候大会,虽然就《巴黎协定》第六条的谈判取得突破,但发达国家确立的气候融资贡献被抨击为不足,无法平息发展中国家的不满。全球环境谈判接连未能取得理想结果,舆论质疑现有多边主义机制是否还合宜。
琳达认为,全球面对的困境相同,必须聚力克服挑战,多边主义仍是解决全球问题的关键。“谈判失败是可以接受的结果,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加强沟通能力,并愿意妥协,以与各方达成共识。我们必须推进谈判,并牢记环境危机正持续恶化,谈判拖延多一天,全球环境行动就会推迟多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