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封寄往家乡的新年侨批不仅装着早期新加坡华人移民辛苦打拼攒下的钱,体现着他们的坚毅与担当,也写尽了牵挂,跨越山海维系着亲情,承载着传统。
“春到河畔2025”特展——“侨批千里报平安”媒体预览会星期六(1月18日)在滨海湾花园举行。
这个展览由新加坡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与中国福建省档案馆联合举办,通过展示20世纪的侨批,叙述早期新加坡华人移民的生活面貌和传统。
侨批在闽方言中有“信”的含义 ,专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回国的汇款和家书,是一种带有时代烙印的特殊邮传载体。
此次展览不仅梳理侨批的历史发展脉络,还介绍了本地民信局的变迁,以及当代科技加持下,变得多元和数码化的汇款方式。
正式展览将于1月27日至2月5日向公众开放。现场展品包括传统的红条封、带有花码的手写书信,以及常与侨批一起寄出的物品如药油等。现场设有多个互动处和拍照打卡点。
届时,访客不但有机会一览侨批独特的写法与格式,在体验区尝试亲自动笔书写,还能更深入探究“水客”和民信局在传递侨批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馆长林国耀说:“在新加坡迎接建国60周年和农历新年到来之际,我们想借‘春到河畔’,将目光聚焦在构筑新加坡故事的社群和习俗。”
他指出:“通过丰富的展品和互动元素,我们希望访客能深入了解早期新加坡的社会与文化,并切身体会昔日先辈在新年期间,如何跨越千里,维系亲情和传统的艰辛与智慧 。”
展览现场也设有手工制作坊,访客可以制作专属侨批并带回家。在了解华族历史底蕴的同时,活动也能促进亲子关系。
孙中山南洋纪念馆研究员(策展)林佳淳博士受访时说:“展览前后准备了一年左右,在本地华族社群中,祖籍福建的人数较多,所以移民先辈留下的侨批承载着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我们能从文字中感受到他们经历的酸甜苦辣。”
来自义安理工学院的23名学生导览员将在1月31日至2月5日下午2时30分至晚上9时,现场为访客提供导览解说。
义安理工学院中文系商务专业的二年级生黄琳(19岁)说,在准备导览内容时,来自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的中文讲解员给予很多帮助。“除了学习导览时的措辞、语调如何做到声情并茂外,我们也更理解侨批背后的那份情感和羁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