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本地整体公共交通每日平均乘客量,与前年相比增加3.7%,但巴士乘客量仍未恢复至冠病疫情前水平,地铁和轻轨则超越疫前。
陆路交通管理局星期五(1月31日)提供给《联合早报》的最新数据显示,公交2024年日均总乘客量达745万9000人次,比前年的719万2000人次高。
其中,地铁乘客量增幅最显著,从前年的日均324万3000人次,增至去年的341万2000人次,多了5.2%,也高于2019年疫情前的338万4000人次。
巴士日均乘客量从前年的374万7000人次,增至去年的383万7000人次,增加2.4%,但仍明显低于疫前的409万9000人次。
轻轨日均乘客量则从20万2000人次升至21万人次,增加3.9%,略高于疫前的20万8000人次。
整体而言,去年的公交日均乘客量恢复至2019年疫前约97%的水平,比前年多3.4个百分点。2019年的日均乘客量约769万1000人次。
德士私召车趟次此消彼长 学者吁关注路边载客服务
另一方面,德士的载客趟次持续下降,去年日均载客趟次仅18万7000趟,比前年的20万9000趟,减少约11%,也远低于疫前的35万3000趟。
私召车去年的日均载客趟次增至43万1000趟,比前年的39万7000趟增加约8.6%,多过疫前的41万9000趟。
新加坡国立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兼工业工程系统与管理系副教授刘杨博士受访时说,本地交通衔接性不断改善,包括有更多汤申—东海岸线地铁站启用,人们更愿意改坐公交,使得公交整体乘客量的复苏不错,但要恢复至疫前水平相信还要多一段时间。
学者:车资会继续上涨
新加坡社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黎华德博士说,疫后的灵活办公模式是公交日均总乘客量尚未恢复到疫前水平的原因。
他指出,每趟地铁的营运和系统成本会继续增加,而且增加速度会比日均总乘客量快。“车资会继续上涨,但政府不太可能大幅改变车资计算公式,去让乘客吸纳更重的公交营运成本。但服务水平的改善支出很大部分还会是由纳税人承担。”
针对德士和私召车日均载客趟次波动,刘杨说,德士和私召车的竞争关系激烈,私召车平台的崛起是德士载客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但德士仍为公众带来价值。
黎华德说,德士车队缩小,加上德士司机改驾私召车,也导致德士乘客量减少。他认为应关注路边载客服务的没落。“当这个服务不再赚钱,德士司机要么只提供预订服务,要么干脆移到私召车平台。到时候,路边载客服务很难持续。”
帮佣罗内拉(Ronela,40岁)平日出门买菜或周末与朋友聚会,一般都乘搭公共交通。她说:“去年搭巴士或地铁明显感觉到比前年拥挤,越来越难找到座位。虽然车资不断上调,但比起叫德士或私召车,搭公交还是比较划算的。”
公交车资去年12月28日起调高,以车资卡或银行卡支付的成人车资,每趟车程调高1角;年长者、学生、低薪员工及残障者的优惠车资则上调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