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一项针对700多名私召车司机的研究显示,受访司机每月平均工作207小时,扣除平台佣金后收入约3600元。不过,支付燃油费和车租等营运相关开支后,净收入剩不到一半。
研究也发现,自认驾驶知识最差的司机,愿意为使用地图应用,额外支付多达总收入28%的佣金。若没有这类应用,有16%会停止驾驶私召车。
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和经济学系特聘教授方博亮,以及商学院助理教授王品川合著的研究,去年7月至8月对私召车司机展开线上问卷调查,709名调查对象均在同一个收取佣金的平台上接工作。
这些司机平均年龄近46岁,有36%是兼职司机,45%曾经或仍在驾驶德士。他们每小时平均完成1.8个趟次,支付佣金后月入3636元;扣除营运相关开支后,净收入为1633元。
当中,净收入最高达5320元,但也有司机入不敷出,每月亏多达1200元。研究报告指出,亏本经营可能是因为司机混合私人和商用开支。
延伸阅读
截至2024年11月,本地持私人出租车司机和德士司机职业执照的人数,分别为5万4882人和9万零167人。同月召车服务日均载客趟次达56万7000趟,比前年11月的53万9000趟,增加5%。
根据人力部长兼贸工部第二部长陈诗龙医生不久前在国会提供的数据,2016年至2023年期间,私召车司机每月扣除运营支出的总收入整体呈上升趋势,不过涨幅有限。2023年收入中位数为2500元,比2016年至2018年多500元,但与2019年和2022年相同。
2023年第75百分位数的收入为3500元,比第二高的年份(2019年)增加近400元。德士司机收入中位数大多时候为1500元,2020年至2021年冠病疫情期间则减少300元至500元。
科技可助召车平台司机提高生产力
方博亮受访时说,科技可以帮助召车平台司机,例如地图应用可协助司机识别位置、寻路和应对交通拥堵,使更多人能从事点对点载客服务业,同时提高生产力。
受访司机普遍认为自己的寻路能力不错,最多人评估自己的驾驶知识为七分(235人)。另有60人为自己打最高分九分,即驾驶过程无需全球定位系统(GPS);只有11人打出一分,相等于刚获取执照的司机。
自评驾驶知识最差的司机最重视地图应用,愿意支付多达总收入28.4%的佣金使用;16.2%会因为无法使用这类应用而不驾私召车。
方博亮说,有受访司机提到他没有地图应用就无法驾车,得从事另一行工作,这解释了为什么他们愿意花那么多钱在工作中采用地图应用。
驾驶知识为中位数七分以及九分的司机,则分别有7.9%和1.6%会因此停止驾驶私召车。他们愿意为地图应用付7.2%和1.7%的佣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