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2月4日)在国会三读通过的《维持种族和谐法案》,犹如一把高悬的利剑,授权政府在有必要的时候,针对可能激起族群之间紧张关系的行为采取及时措施,避免不当的言行对社会凝聚力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
为什么说这是一把高悬的防护利剑,而不是一柄握在手中的利剑?
《维持种族和谐法案》和1990年颁布的《维持宗教和谐法令》,有很多共同之处。它们都授权政府发出限制令,防止个人或组织,传播或制作不利于社会团结的内容。但是我国政府至今都没有发出任何宗教相关限制令。
内政部兼社会及家庭发展部政务部长孙雪玲星期二说明新法案的内容时,也强调政府在动用发出限制令的权力时会非常谨慎;限制令也会受到各种保护措施的约束,比如种族限制令,必须接受新设立的种族与宗教和谐总统理事会(Presidential Council for Racial and Religious Harmony)审查。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坏心眼的人看到这柄高悬的利剑,也得掂量一下是否要以身试法,形成法律的阻吓作用。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的国家,这个特征固然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文化色彩,但也给我们增加了可能撕裂社会的种族断层线。
内政部长兼律政部长尚穆根发言时,就特别回顾了我国独立前发生的两次种族暴乱。
第一次发生在1964年7月21日。当时马来人上街游行庆祝回教先知穆罕默德诞辰,不料有人向游行队伍扔玻璃瓶,最终酿成马来人和华人之间的暴力冲突。这场全岛大范围的种族暴乱,要到17天后才平息,暴乱中23人丧命,超过400人受伤。
第二次暴乱不到两个月后发生,同样是马来人和华人之间的冲突,因一名马来三轮车夫被杀引起。12天的暴乱造成13人死,超过100人受伤。
两起暴乱的背景,是新加坡和吉隆坡在如何建设多元种族国家方面出现分歧。新加坡希望建设各民族平等的多元民族国家,而吉隆坡执政的巫统认为,新加坡鼓吹的“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挑战了马来人的统治权,这样的分歧最终使新加坡被迫脱离马来西亚而独立。
回过头来看,老一辈的新加坡人,亲眼目睹了种族暴乱,对于种族和谐的重要性,有着深刻体会,新一代国民未必会有这样的体会,通过立法来防止种族断层线撕裂社会,在新加坡建国60年之际,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尚穆根:法案并非种族问题万灵丹
不过,尚穆根也反复强调,《维持种族和谐法案》不是解决所有种族问题的万灵丹,它无法强迫不同种族的人和睦相处,也不能防止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冷漠与种族歧视。种族和谐的推动,需要其他的政策与平台。
法案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推行社区关系修复措施(Community Remedial Initiative),为触犯法律但情况不过分者,提供和解与反思的机会。
那些不经意冒犯其他族群的人,很多时候是对其他种族或者宗教接触不多、了解不深,以致形成偏见。
官委议员赛义德哈伦医生同日提出的“全社会共同应对歧视”休会动议中说,人们应该努力创造更多促成广泛互动的共同空间,而那些基于传统和文化的活动,比如华乐团、马来武术队、藤球队或印度舞蹈团等课外活动,往往由同一种族或者文化社群的参与者主导。他希望可以鼓励更多人跨越文化界线,参与这些活动。
这或许就是增加相互认识的第一步,人们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避免出现冒犯不同族群的行为。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就不必担心高悬的防护利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