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一个孩子需举全村之力”(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这个源自非洲的俗语,在新加坡也颇能引起人们共鸣。从孩子出生到长大成人,一路上除了父母,祖父母、老师,甚至是政府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若说父母是负责把一个新生命带到世上和抚养长大,在我国,身为“大家长”的政府则负责打造一个适合新加坡人成家立业、养儿育女的环境。

我国居民整体生育率于1970年代末跌破2.1的人口替代水平后,便持续呈下滑趋势,2023年首次降至1以下,创0.97的历史新低。政府如同家中长辈,多年来用心良苦地制定了一系列政策,盼那一蹶不振的生育率能有起色。

20多名朝野议员和政务官,星期三(2月5日)花了超过七个小时,辩论由苏慧敏(马西岭—油池集选区)及周凯年(蔡厝港集选区)提出的,支持新加坡人组织家庭的动议。

周凯年也是律师,育有四名子女,谈到自身经历,他提起过去每当出门提供义务法律服务时,女儿总会问他要去哪里。由于没时间解释,他只简单回答是要去帮助一些人。有一次,女儿听了后说“帮帮我”,那句话刺痛了他,让他意识到平时忙于奔波忽略了孩子。

延伸阅读

议员吁从住屋和亲家庭等措施 支持新加坡人组织家庭
议员吁从住屋和亲家庭等措施 支持新加坡人组织家庭

周凯年认为,父亲应该多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不过传统的性别角色和职场文化,往往让父亲无法全身投入育儿。纵观全球,父亲面对诸多挑战,例如社会对休陪产假的偏见、缺乏灵活工作安排,以及社会普遍视母亲为主要看护者。

他因此提出数项建议,包括给予愿意为父亲提供灵活工作安排的雇主税务回扣,或增加短期外籍劳工配额等实质好处。

反对党议员蔡庆威(盛港集选区)则促请政府“反思过度强调工作而忽视家庭的倾向”,不应该鼓励母亲把育儿责任外包出去,好让她们能早点回返职场。

过去五年,政府大刀阔斧,推出多项政策帮助家庭购买负担得起的住房、分担育儿成本和压力,以及助父母在工作和家庭责任之间取得平衡,从多方面设法营造有助组织家庭和亲家庭的环境。即便如此,政府在某些方面也鞭长莫及。

议员也提出小孩教养方面问题

星期三的国会口头询问时间,也有好几名议员提出小孩教养方面的问题,如上个月推出的“茁长SG计划”(Grow Well SG)和私人补习问题。

文礼佳博士(惹兰勿刹集选区)和叶汉荣(杨厝港区)针对私人补习发问,他们担心较富裕家庭在这方面更占优势,进一步扩大社会不平等现象。

教育部兼人力部政务部长颜晓芳答复时说,教育部修改了一些政策,不再过度强调学业成绩,并扩大对成功的定义,但要是人们的观念不随之转变,这些举措的效果将有限。

她说,家境好的父母会为孩子报读更多、或更昂贵的增益课程和补习班,希望帮助孩子学习,教育部无法干预这些个人决定。教育部能做的,是继续为所有孩子提供可以发挥潜能的机会,无论他们来自什么背景。

“养育一个孩子需举全村之力”,这是星期三动议辩论中,引述最多次的一句话。在新加坡这个村子里,除了有政府这个大家长外,雇主、企业、社区伙伴和个人,也能尽一己之力,一起把孩子拉拔长大,造福新加坡这个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