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宣布在七个住宅区推行私人住宅区乐龄翻新计划,首批获选的私宅区受访居民期待将来区里有更多让生活更便利的设施,也有居民关注一些现有设施的使用率太低的问题。
蔡慧琨(72岁,兼职大学音乐教师)和妻子杨运珍(70岁,退休)在1988年搬到了教师园的孟诗阿都拉道,以方便能在家教钢琴。
杨运珍希望该区展开翻新后,街上的路灯可以更为明亮,也希望有接驳车往返地铁站。
谈到过去的翻新工程,蔡慧琨对政府之前增建的半露天舞台有点意见:“当初填写问卷时我就说了,这舞台谁用啊?结果现在积水、蚊子一堆。”
杨运珍也提到,最近蝙蝠和猴子也成了他们的烦恼。“蝙蝠在雨棚上留下粪便,猴子会翻垃圾桶,附近施工的话,担心还会引来老鼠。”
虽然翻新工程未必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但蔡慧琨希望当局在增建设施时能多考虑居民更为需要的设施,例如建一条有盖走道连接地铁站,方便这一带日益增多的年长居民出行。
92岁的吉尔是退休小学教师,自1969年起便住在孟诗阿都拉道。她当年选择这里的原因很简单:房价便宜。她说,以前这条街住着很多教师,现在一些老邻居已经搬走,换成了新住户。对于政府宣布的翻新工程,吉尔说她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但希望施工期间不要对她的生活带来太多的不便。
住在友联园达曼百马达的蔡姓男子(88岁)和妻子在1986年搬来这里。他称赞当局之前建的走道解决了落叶问题。对于新的翻新计划,他并不太担心施工噪音问题,但关心工程会不会影响日常的出行,毕竟“施工期间多少会对附近居民带来一些不便”。
住在友联园惹兰柏拉地纳的王兴东(81岁,退休)则希望当局能扩建交通灯旁的有盖走道。“现在这个太窄了,下雨天根本挡不住雨。”
他还希望政府能重新种植一些能遮阳的树,替换掉那些树身细长的老树。“这些树已经在这里生长了20多年,但是太细了,起不到遮阳的作用。我们需要一些能够提供树荫的树木。” 他也提到,这里的居住环境总体不错,“很安静,路灯也换了新的,明亮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