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七成公众认为新加坡应设下更具雄心的气候目标,加速迈向净零排放的进程,以缓解气候变化对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的影响。但转型之际,避免生活负担持续加重也是公众的考量。

总理公署属下的国家气候变化秘书处去年10月8日至11月5日展开公众咨询,征集公众对新加坡脱碳计划的意见。其间,当局共收到580名公众的反馈。

这些反馈反映了公众是否支持现有绿色转型的步伐,以及如何看待气候变化带来的契机和挑战,并对经济、就业和生活造成的影响。

据统计,91%的反馈者支持新加坡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主因包括应更积极为下一代人打造宜居环境,并缓解气候变化对这一代人的影响。当中,82%认为新加坡应该设下更具雄心的气候目标,加速迈向净零排放的未来。

有反馈者建议,我国拟定国家自定贡献的过程应更透明,包括设定中期目标,并报告脱碳措施的进展。

延伸阅读

本地企业明年起可买国际碳信用 抵消最多5%可征税碳排放
本地企业明年起可买国际碳信用 抵消最多5%可征税碳排放

值得关注的是,5%的反馈者不支持净零排放目标,主要考量包括转型对生活费和经济竞争力的影响。

逾八成反馈者 愿减少使用即用即弃塑料袋等

逾八成反馈者表示,愿意减少使用即用即弃的塑料袋和塑料吸管、更积极回收,并多以步行和搭乘公共交通来取代搭私召车或自己开车。少过一半的反馈者愿意为低碳电力付更高的电费,或减少搭飞机旅行等。

低碳经济正在全球快速兴起,93%的反馈者同意新加坡转向低碳经济的重要性。76%反馈者也认为,绿色转型能为新加坡人创造更多优质的工作。

为缓解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积极落实碳税、部署更多太阳能板、进口低碳电力等方式,多管齐下推动绿色转型。整体来看,个别脱碳措施都获得超过55%反馈者的支持。

针对碳税,63%反馈者表示愿意承担碳税落实后的更高成本。也有人认为,应提高碳价,并降低征收碳税的门槛。但也有人担心碳税会增加生活负担,因而不支持征收碳税。

我国的碳税征收对象,主要是每年排放至少2万5000公吨温室气体的设施,包括发电厂和大型制造商等。碳税从去年起调高,每公吨温室气体从5元调高至25元,2026年和2027年涨至45元,到2030年增至50元到80元。

从去年起,须缴碳税的本地企业可从国际市场购买高质量的碳信用,以抵消最多5%的可征税碳排放。获准的国际碳信用项目须满足政府设定的七大原则。截至星期一(2月10日),“碳市场合作”(Carbon Markets Cooperation)网站上还未有获准的碳信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