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成立的圣约翰养老院,多年来为能够自理的年长者提供栖身之所。为适应社会需求变化,这家可容纳逾140人的设施,计划在2026年第三季转型为疗养院。这可确保入住者步入晚年无法自理时,能继续住在院内接受照料。

位于波东巴西杨柳道(Willow Ave)的圣约翰养老院(St John’s Home for Elderly Persons),照顾60岁及以上的本地居民,让无亲无故或无法与家人生活的年长者入住。

这些年长者多数由政府机构和社工转介,他们在日常生活方面须有能力自理,照护需求不高。院方为他们提供餐食、物理治疗、康乐活动等服务。

转型为疗养院后,院方须有能力照顾有高照护需求的住户。院方接下来将筹备招聘工作,组建护士团队,并提升基础设施,以便日后接收需求更多的住户,包括卧病在床者。入住者日后也不限于60岁及以上人士。

目前,养老院有超过30名员工,包括20名护理助理等看护人员。由于日后须新聘护士,转型后的疗养院所需人手料增加两倍。

延伸阅读

武吉班让2026年迎第三家疗养院 结合护理和乐龄中心为一体
武吉班让2026年迎第三家疗养院 结合护理和乐龄中心为一体
卫生部拟增设三乐龄护理设施 征求疗养院经营提案
卫生部拟增设三乐龄护理设施 征求疗养院经营提案

圣约翰养老院主席刘惠翔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养老院可容纳144名年长者,但床位至今没填满,现只照顾68名乐龄人士。

他说:“如果院方继续作为乐龄居所,将无法充分善用资源来帮助有需要的人。而且,我们的住户到了一个阶段,往往因健康出状况,得转到其他医疗设施如疗养院。习惯这里环境的年长者要转到其他地方时,可能会忐忑不安。转型为疗养院后,我们就能为住户提供持续照护,同时满足我国对疗养院的需求。”

圣约翰养老院的房间附有浴室和厕所,每间可住四人,每人有自己的衣橱和空间,确保一定的隐私。房间后方也有电视角落,让年长者休闲娱乐。(梁麒麟摄)
圣约翰养老院的房间附有浴室和厕所,每间可住四人,每人有自己的衣橱和空间,确保一定的隐私。房间后方也有电视角落,让年长者休闲娱乐。(梁麒麟摄)

圣约翰养老院在2021年搬到杨柳道,建筑有五层楼高,之前位于毗邻的运涛道(Wan Tho Avenue)。搬到现址后,养老院每个房间住有四名年长者,附设浴室、厕所,以及电视角落,比旧址八人同住的环境理想。养老院也有更宽敞的活动室和新增的水疗池等设施。

保留居家式设计 床位料增约一成

刘惠翔说,改为疗养院后,院方会保留居家式的设计,多数房间还是供四人同住,但部分房间可能得改建,以容纳行动不便的住户。若有需要且空间足够,疗养院的床位未来预计可增加约一成。

圣约翰养老院的房间设有浴室和厕所,每间可住四名年长者,每人有自己的衣橱和空间,确保一定的隐私。房间后方有电视角落,让年长者休闲娱乐。(梁麒麟摄)
圣约翰养老院的房间设有浴室和厕所,每间可住四名年长者,每人有自己的衣橱和空间,确保一定的隐私。房间后方有电视角落,让年长者休闲娱乐。(梁麒麟摄)

转为疗养院后,收费料比养老院目前每月的2190元来得高。作为慈善机构,圣约翰养老院将优先照顾弱势群体,帮助有经济困难的住户。目前,约两成住户是领取政府援助金的年长者,费用由政府援助金和院方承担。

刘惠翔说:“一些年长者担心日后无法应付疗养院的收费。我们向他们保证,只要他们想继续住在院内,我们会提供所需的经济援助。”

院方打算在常年晚宴筹款,支持养老院应付转型所需的成本,包括增聘人手、添购医疗器材并帮助弱势群体。准备转型的这段期间,院方暂不接收新住户。

圣约翰养老院每周也为年长者安排中医服务如针灸,服务由众弘福利协会的义工免费提供。(梁麒麟摄)
圣约翰养老院每周也为年长者安排中医服务如针灸,服务由众弘福利协会的义工免费提供。(梁麒麟摄)

李秀梅(67岁)五年前通过社工安排,住进圣约翰养老院。她受访时说,她与室友相处融洽,喜欢有其他年龄相仿者的陪伴。“我会定期到健身室做体操,有时也唱卡拉OK,没参加活动时,我就回房间休息或听歌。”

另一名年长者苏润莲(83岁)平时会到天台花园做园艺活儿,活动筋骨。她说,养老院很关心年长者的需求,每周安排众弘福利协会的义工前来为有需要的年长者免费提供针灸等中医服务。她期待院方能提供更完善的照护服务。

为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政府早前公布将增加疗养院床位,到了2030年增至约3万2000个。截至2023年底,本地有85家疗养院,共提供约1万9000个床位。

市区重建局上个月在官网公布更改圣约翰养老院所在地的土地用途,准备从民事及社区机构改作健康与医疗保健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