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战后新马华人的大众文化,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建立数据库,让公众和研究学者可以检索《丽的呼声》《南洋画报》《南洋广播周刊》等出版刊物的内容信息,围绕电影、唱片、书局等主题,进一步探讨大众文化的相关议题。

这项为期三年的“战后新马华人的大众文化”研究项目,重点成果之一是建立东南亚第一个以华人大众文化为主题的数据库。

今年1月中旬上线的数据库收录了1945年至1984年期间超过3万5000条报刊内容信息,例如二战结束后出版的小报《娱乐》《国际电影》《丽的呼声》等电影和广播期刊、《南洋画报》等画报,以及《文娱生活》《星期六》等文艺期刊,公众可以通过网站检索刊物的目录、文章标题、作者等资讯。

一些比较罕见的资料如本地艺人白言(原名:阎伯元)和王沙(原名:王锦清)的书信、剧本手稿、曲谱等,也能在数据库里查阅。 

领导这项研究的国大中文系徐兰君副教授受访时说,对于战后新马华人的大众文化,学界一直未能给予充分的关注。“这个研究项目不仅仅只是为了方便学者查阅大众文化相关的资料与出版物,也有助于反思与探索在地华人所实践的大众文化对社会记忆与学术研究的双重意义。”

延伸阅读

“新柔长堤 百年之情”特展开幕 从照片和口述历史中回顾往昔
“新柔长堤 百年之情”特展开幕 从照片和口述历史中回顾往昔
放百鸽庆长堤百岁 黄总理盼新马未来百年再续合作共赢
放百鸽庆长堤百岁 黄总理盼新马未来百年再续合作共赢

新马娱乐事业的发展不只局限在特定空间内,对于战后新马华人的大众文化,国大中文系容世诚教授提出必须注意出版文化、唱片工业(Phonograph industry)和游艺场(Amusement Parks)三者之间的关联。

网站设八个专题 介绍相关人物机构

数据库网站以此为基础,设有八个专题,即电影工业、歌舞团与游艺场、书局、广播与唱片、文学与文艺期刊、小报、电视,以及其他,介绍其中的重要人物和机构,并探讨相关议题。

研究团队也通过研讨会、讲座、研究专题等形式,鼓励公众关注新马大众文化、社会与历史等课题,促进本区域以及东南亚相关的教研工作。

徐兰君说,从最初联系本地收藏家以及白言、王沙的家属,鼓励他们借出或捐赠珍贵的收藏品与文物,到创建数据库、进行扫描和资料汇整的工作,以及处理不同材料的版权问题,研究团队克服了诸多困难和挑战。本地收藏家杨善才、黄汉民,以及苏章恺等人为丰富数据库内容提供了大力支持,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收藏家愿意借出收藏,继续丰富数据库内容。

这项研究得到了教育部二级学术研究基金资助,数据库的启用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学者提供了便利。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文化、历史暨语言学院高级讲师苏颖欣说:“这个资料库以流行文化为切入点,集合了文艺、电影、歌舞、广播等媒介的材料,呈现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对立局面下,文化工作者如何传播,如何和阅听观众沟通。

“当时的新马人民都读什么、看什么、听什么?这些材料反映了一两代人的文化和知识养成。这个资料库列出许多期刊杂志的目录,允许关键词搜索,帮助我看到同时期文艺以外的领域所关注的话题,各个媒介如何以不同的形式打造流行文化。”

欲浏览“战后新马华人的大众文化”数据库,可上网:https://chinesepopularculture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