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10年,40岁至49岁结过婚或已婚本地居民妇女中,生育三个或更多孩子的比率减少;无子女或只生育一个孩子的比率则有所提高。
根据新加坡统计局的更新数据,40岁至49岁结过婚或已婚居民妇女中,生育三个或更多孩子的比率从2014年约24%降至2024年约18%;生育一个或没有孩子的比率,则从2014年约32.8%增至2024年约40.2%。
另一方面,上述居民妇女生育两个孩子的比率,过去10年虽降低,但变化相对小,从2014年的43.2%略减至2024年的41.8%。
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2月18日在国会发表的2025财政年预算案声明中,针对有三个或更多孩子的家庭推出“多子女家庭计划”。2月18日起生下第三个或更多新加坡籍孩子的家长,在每个孩子一岁至六岁,可获最多1万6000元的额外补助金。
学者:补助金也须同政策与社会支持等相辅相成
我国居民整体生育率2023年首次降至1以下,达0.97的历史新低。对于新措施能否协助抵消或放缓生育一个或没有孩子家庭增加的比率,受访学者认为,趋势目前难预测。毕竟,影响夫妇生育决定的也包括非金钱原因。鼓励生育的补助金,也须同政策、社会支持等介入措施相辅相成,才能让补助金发挥成效。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陈宝玲博士认为,考虑生育几个孩子时,一些人可能受社会观念影响,认为生三个孩子是比较不寻常的决定。
她认为,有明确支持家庭生育三个孩子作为一种规范的政策,可改变一些针对多子女家庭带有偏见的观点或标签,而这对踌躇生养两个或三个孩子的夫妇或可发挥关键作用。但对向往小家庭或完全不想生育的夫妇,新措施的作用不大。
“对这些夫妇来说,最重要是他们是否愿意为人父母、能否当称职的爸爸或妈妈,以及家庭、职场和社区给予的支持。”
对于生育一个或无孩子的家庭比率会否继续增加,淡马锡理工学院应用行为科学中心主管陈华彪博士认为,目前难断定,但若观察其他发达国家,确实有更多夫妇选择不生育。
“在考虑是否生育或生超过一个孩子,其中的心理因素相当复杂。近期研究指出两大考虑因素,第一是夫妇对未来确定性的认知,可以是社会或经济层面;第二是决定生育或生多个子女,对比不生育或只生一个,机会成本会否更大,尤其对女性而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