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百多年历史的沙冈万山福德祠将展开修缮计划,拟筹款约200万元,重修庙宇的天井和屋顶,将建筑结构恢复至上世纪70年代的原貌,以便于日后申请成为国家古迹。
坐落于沈氏通道的万山福德祠是本地历史最悠久的粤式庙宇之一,原创立于1860年代,1901年前后搬迁至现址。去年11月,市区重建局拟议保留这座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的建筑。
万山福德祠副主席杜荣顺(49岁)星期四(2月27日)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透露,万山福德祠已于去年12月被市区重建局规划为旧屋保留区,接下来将开展筹款和修缮工作,为日后申请成为国家古迹做准备。
配合今年土地爷爷宝诞的仪式,万山福德祠将在星期五(28日)至下星期一(3月3日)举办四天的粤剧街戏演出,届时将展出庙宇修缮计划的图纸和有关详情,邀请公众和香客提供建议。
根据历史档案、照片和相关研究,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学生和刘与胡建筑师私人有限公司拟定了设计构想图。
主席甄福常(82岁)说:“我是在这里长大的,万山福德祠是很多老一辈的共同记忆,我们希望把它复原回原本的样子。”
万山福德祠1982年至1984年间的修缮改变了建筑外观,但主体建筑结构仍保存完好。这次修缮的主要工程,是把庙宇内拜亭两侧的天井打通,恢复至1970年代时的建筑结构,并且更换所有的瓦片。
杜荣顺说:“80年代修缮时使用的瓦片是日式的,我们最近找天福宫借来了一些瓦片做参考,有滴水、勾头这样的结构,档案照片里我们早期也是用这种瓦。之后我们会找中国佛山的窑厂定制这种中式的瓦片,恢复成原本的样子,大概需要2万片。”
他指出,万山福德祠在广府庙的基础上,融入了闽南、南洋店屋的特色。房脊上除了两处定风珠外,没有过多繁复的装潢和脊兽,因此从技术层面来说,檐顶修复工程相对不难。
万山福德祠1907年在庙宇主体两侧增加了店屋。如今右侧空间是庙宇的办公室和文物室。左侧空间在早年庙宇办蒙养小学期间做过课室,如今则是舞狮器材存放室和洗手间。
这次工程的另一重心是翻新水电、通风、消防等基础设施,并且在庙宇北边新扩建一处作为洗手间和储藏室,现有的洗手间区域将改为供奉区域。
杜荣顺说,团队计划在5月至8月期间向市建局提交修缮提案并展开招标,如果顺利筹得资金,将在9月开始修缮工程。如果资金充裕,还将为庙宇前两棵树龄超过150年的青龙树增加保护架,以保护古木。
他也特别提醒公众,万山福德祠从未委托任何个人或单位在外募捐,公众可亲临庙宇乐捐,谨防诈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