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理工学院开发了一款智能水产投喂系统,能够实时分析鱼群的进食模式,并自动调整投喂量和时间,减少饲料浪费、提高养殖效率,降低对人力的依赖,同时推动可持续水产养殖的发展。

这款名为i@FAD的系统,由南洋理工学院的资讯科技学院、应用科学学院和工程学院共同研发。

资讯科技学院负责人工智能模型、物联网传感器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集成,确保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实用性,同时符合新加坡的粮食安全目标。团队还开发了计算硬件和相关软件,支持大规模数据处理。

应用科学学院提供水产养殖、鱼类生物学、鱼类健康,以及环境影响方面的专业知识,研究幼鱼与成鱼的进食行为,帮助定义智能投喂的最佳参数,并与鱼场合作部署i@FAD自动投喂机,收集实时数据。

工程学院则负责硬件开发,设计并优化自动投喂系统,确保设备稳定性和高效性。

延伸阅读

鱼苗与豆渣结合制成营养拌饭料 新工大学生助减少食物浪费
鱼苗与豆渣结合制成营养拌饭料 新工大学生助减少食物浪费
大豆废水制饲料 养出健康金目鲈
大豆废水制饲料 养出健康金目鲈

i@FAD负责人、资讯科技学院讲师罗朝丰(36岁)受访时说,传统水产养殖业长期面临投喂低效、人工成本高和饲料浪费等挑战。

饲料成本占渔场运营至少六成 属大开支之一

“饲料成本占渔场运营成本的至少60%,是行业最大的开支之一。但许多养殖场仍依赖经验法则投喂,按照鱼体重的3%至7%计算饲料量,缺乏针对不同鱼种和生长阶段的精准控制。人工投喂通常每天投喂四五次,不仅增加劳力成本,剩余饲料还会沉积在水中,影响水质,甚至提高疾病风险。”

针对这些问题,i@FAD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动态投喂调整,确保鱼群在最佳时间获得适量饲料,从而提升养殖效率、减少饲料浪费、降低疾病风险,并推动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资讯科技学院讲师罗朝丰(右)带领学生叶浚哲参与研发的智能水产投喂系统,可记录每次投喂后的饲料数据,帮助养殖场精准掌握投喂情况,并根据前一天的数据优化饲料使用。(特约摄影陈福洲)
资讯科技学院讲师罗朝丰(右)带领学生叶浚哲参与研发的智能水产投喂系统,可记录每次投喂后的饲料数据,帮助养殖场精准掌握投喂情况,并根据前一天的数据优化饲料使用。(特约摄影陈福洲)

参与数据收集和模型训练的叶浚哲(21岁)是信息科技专业文凭三年级学生,也是研发团队的一员。

他说:“ i@FAD的核心功能是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监测鱼池,人工智能模型实时分析剩余饲料数量。我们的应用程序会在投喂过程中进行监测,若检测到仍有饲料残留,便暂停投喂,避免饲料过量。系统会记录每次投喂后的饲料数据,帮助养殖场精准掌握投喂情况,并根据前一天的投喂数据进一步优化饲料使用。”

在研发过程中,叶浚哲不仅学习了不同的软件应用,还提升了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次经历让他更加坚定将在大学攻读软件开发的方向。

罗朝丰透露,团队在研发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智能模型的精准度。

“系统必须在不干扰鱼群自然行为的前提下,精准监测水面和水下的饲料消耗,并能实时调整投喂策略。”

目前,团队正在持续收集数据,以进一步优化系统。未来,i@FAD计划提升人工智能在不同鱼种投喂行为检测的精准度,实现更精细化的饲料管理,并将水质检测和天气等因素纳入考量,打造更加全面的智慧水产养殖管理系统。

此外,团队还计划扩展应用范围至虾、龙虾、螃蟹等其他水产品种,以提高养殖效率和生产力;同时推动i@FAD在商业养殖场的应用,提升行业整体效能,助力我国实现部分水产品自给自足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