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建筑等领域业者接下来会引进新科技,启用“猎鹰”“犀鸟”“半人马”等机器人,有望进一步提升高空作业安全。去年,本地工作场所高空坠落致命事故共有四起,为10年来最低。

工作场所安全与卫生理事会星期二(3月18日)与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新加坡社科大学签订合作备忘录,力争通过技术创新和业者行为改进,减少员工高空坠落事故。

理事会主席阿布巴卡在签约仪式上致辞时说:“从脚手架的设计到施工安全规范,如今行业要求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希望通过和两所大学的合作,进一步提高工作场所安全。” 

在理事会与新科大的合作中,新科大师生能更了解工作安全领域以及相关知识,这也让双方能共同研发有助提升高空作业安全的机器人设备。新科大工程产品开发领域副教授莫汉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透露,新科大正在研发30多款机器人,它们处于商业开发的不同阶段,其中不少受到自然界生物界的启发,以不同动物、鸟类和昆虫的名字命名。

“有一款利用高压喷水清洁船体的机器人,因为喷嘴设计类似犀鸟的喙(beak),被命名为‘犀鸟’(Hornbill);还有一款可以检查室内吊顶里安全隐患的机器人,由于视力精准,被命名为‘猎鹰’(Falcon X)。”

延伸阅读

海事业去年有五起致命事故 人力部吁业者检讨安全规范
海事业去年有五起致命事故 人力部吁业者检讨安全规范
去年下半年14建筑工地发生致命事故
去年下半年14建筑工地发生致命事故

他解释说,室内吊顶内经常会发现老鼠等安全问题,倘若用人工检查,就要使用梯子,有可能造成工人从高处跌落;而且,人的视力也有限,无法看清老鼠爪子刮痕等“蛛丝马迹”,但这却逃不过“猎鹰”的厉眼。

还有一台名为“半人马”(Centuar)的机器人,可利用在底座上的可伸展手臂,替代人工进行窗户清洗、玻璃幕墙安全检测等高空作业。莫汉说:“通过与工作场所安全与卫生理事会合作,我们可以了解更多行业的实际需求,为我们的机器人找到更多用武之地。”

理事会与新社科大合作 开发工作框架制定培训计划

理事会与社科大的合作,侧重于通过创新解决方案,促进高风险作业从业者的行为改变,开发更多安全生产工具、工作框架,并为各级员工制定培训计划。

新加坡社科大学跨学科与体验式教育学部仇润冰副教授,在受访时说,尽管安全生产的很多规定反复强调,不少人仍然会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安全意识,最终酿成事故。其实,不少问题可以通过改变安全措施中的细节来避免。

“我们发现一些不穿个人防护设备(PPE)的员工,不是因为故意违反规定,而是因为PPE不合身。”

仇润冰说,通过与理事会合作,社科大学将有更多机会与业者面对面交流,以及实地造访,找到更多办法改善安全生产。

据统计,高空坠落事故是去年导致致命事故的第五大原因,排在车辆事故和溺水等原因之后。过去10年间,高空坠落一般是导致工作场所致命事故的第二大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