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创校初期的艰辛、二战前后的风雨飘摇、反殖民主义时代的风起云涌,华侨中学在坎坷中砥砺前行,最终在办学道路上奋发崛起……完成翻新的华中文物馆,通过更丰富多元的文物和多媒体展示,娓娓叙述跌宕起伏的校史,以及百余年来传承不息的华中精神。
自2009年启用的华中文物馆,坐落在华中国专楼二楼。校方在冠病疫情前开始筹划文物馆翻新,不料碰上疫情期间停工、屋顶损坏须拆换等因素而延误,整修工程去年底竣工。
文物馆将在星期五(3月21日)晚上的华中106周年校庆上,以崭新面貌重新揭幕。
翻新后的文物馆展示数百件文物,当中有许多新添加的展品,包括首次亮相的一份1875年向英殖民政府购地的契约。有关土地后来构成华中校园一部分。这份文物是由已故校友林清如在2020年交托给华中校友会。也是怡和轩前主席的林清如去年10月逝世。
校友会趁着文物馆翻新落成,将地契转交给母校保存并展出。华中董事会董事长谢南极和校友会会长谢明聪,星期五会在校庆主宾、华中管委会前主席林伟杰医生见证下,将地契转赠华中文物馆。林伟杰也是三巴旺集选区议员。
华中创校后第一所校舍设于尼文路(Niven Road),1923年搬迁到武吉知马路现址。今年适逢华中钟楼落成100周年。
文物馆入口摆放一个曾挂在钟楼外左侧一棵相思树70多年的校钟,以及一张仅存的早年课室木质桌子,供访客打卡留念,并为华中初创期展区掀开序幕。
曾任华中副校长,现为华中特别项目处长的陈鹏仲(69岁),在前任校长彭俊豪与现任校长李白彬支持下,引导学校团队重新策划文物馆。
陈鹏仲也是校友,至今在华中服务36年。他为整理母校史料投入不少心思和感情,特别要求设计公司循着校史发展脉络,从色调和灯光明暗设计,带出展区的主题。
文物馆分10个展区,介绍包括华中创校初期、二战前后、转型为特选中学和自主学校、华中初级学院、华中与华初合并后开启直通车课程的历史,以及2019年华中百年校庆盛况。
陈鹏仲指出,华中创校初期十分艰难,那时作为东南亚第一所供华族子弟就读的华文中学,它承载早年华商、华侨及华社的期待与希望。
“所以我们文物馆一定要将这个元素展现出来。”
除了旧照片、校歌、旧校服、特刊、成绩单、课本等文物,文物馆还特别设置一个模拟早年课室的展区,展示旧时教学用具。
参观完展览后,访客还可到一间放映室,观赏华中和华初校园戏剧演出的影片。文物馆将从今年下半年起开放,让公众预约参观,详情可留意华中社交媒体平台。
文物馆凭着融合中西设计元素,今年摘下有全球设计奥斯卡奖之称的“iF设计奖”(International Forum Design Award)。
为了以更生动的方式介绍创校人陈嘉庚,华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了一个称为“嘉庚智承”(AI Tan Kah Kee)的线上互动平台,让学生和公众以文字输入方式,与陈嘉庚“对话”,了解他的生平和贡献。
对于平台命名为“嘉庚智承” ,华中校长李白彬说,这是为了体现人工智能承载与传承陈嘉庚的智慧与精神的核心理念,同时展现华中与时并进,并通过人工智能延续自强不息的精神,教育莘莘学子。
若想探索互动平台,可上网:https://go.gov.sg/tankahk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