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推动医疗费上涨,一些人的保健储蓄户头存款,可能不足以支付长期医疗保险保费。卫生部联手中央公积金局推出一款线上医疗保险规划工具,可让公积金会员估算未来30年医疗保单所要动用的保健储蓄存款和现金支出,以及比较私人保险公司提供的不同医疗保单和保费。
卫生部与公积金局星期三(3月26日)联合发文告宣布,本地首个医疗保险规划工具(Health Insurance Planner,简称HIP)设在公积金局网站上,可协助国人更好地了解各种长期医疗保险相关费用支出,并做出明智选择。
公积金会员用Singpass登录后即可使用工具,并输入个人资料如月薪、花红、常年调薪幅度、是否有加入私人综合健保计划(Integrated Shield Plan,简称IP)和保单名称、附加险(rider),及剩余的终身护保(CareShield Life)缴费年限等信息。
系统之后会自动估算,并视觉化呈现会员未来30年或最高达90岁时,所累积的保健储蓄存款、医疗保险如终身健保(MediShield Life)、IP保费支出和额外要自行支付的现金数额。
有关工具也可以比较现有保单,和其他保险公司类似产品的保费、覆盖范围、自付额(deductible)等。
整个过程共有四个步骤,需时约15分钟。在完成四步骤后,会员可下载个人化报告,之后也可携有关报告咨询保险顾问,讨论是否要调整保单。系统也会注明,个人若更换保险公司,或会失去对既有疾病保障或须支付更高保费。
王乙康:新工具可比较不同保险公司医疗保单费用
卫生部长王乙康在脸书发视频说,新工具可让公众比较不同保险公司提供的各种医疗保单和保费,让人做出明智决定。他鼓励大家提前规划和试用这款新工具。
我国医疗保险共分三层级,分别是强制性的全民医保终身健保计划,可自行决定是否要额外购买IP和附加险。
终身健保可由保健储蓄全额支付;IP保费同样可用保健储蓄支付,但有年度提款顶限,超过部分须以现金支付;购买附加险,则全部要用现金支付,不能动用保健储蓄户头存款。一般而言,医疗保险费用会随着一个人的年纪增加而上涨。
目前有七成的新加坡人选购IP以额外承保,用来涵盖公立医院非津贴护理(如A级、B1级病房)或私立医院账单。不过数据显示,有约一半的人住院时,选择获津贴的公立医院B2或C级病房,换言之,可能存在过度投保情况。
文告指出,卫生部、公积金局会与新加坡人寿保险协会和新加坡保险与财务规划从业者协会(IFPAS)合作,努力提高公众对新工具的认识。
目前新工具仅有英文版,当局会在每年1月更新由保险公司提供的IP和附加险资料。公众可浏览公积金局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