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白领工作岗位,非专业人士、经理、执行人员与技师(PMET)工作岗位,向来面对难请人的挑战。不过,劳资政三方积极协作,多管齐下的措施近年取得一些成效。去年持续六个月或以上未填补的职位空缺比率写新低,比10年前许多职缺迟迟找不到人的情况,大有改善。

整体而言,2024年持续六个月或以上未填补的职缺比率为19.4%,比前年的23.5%下降4.1个百分点,是201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非白领工作岗位的长期职缺率,也同样下滑至27.2%,显示落实渐进式薪金模式、重新设计工作、采纳科技,以及提升技能等多项努力奏效。  

人力部星期五(3月28日)发布的《2024年职位空缺》报告显示,尽管一些非PMET的职缺,如文员和食品柜台人员较易填补,但一些工作岗位如服务员、商店销售助理、清洁工、巴士车长、接待员和客服人员,仍长期面对请人难的挑战。

本地人较不愿意从事这类工作,主要原因是它们被视为体力活、薪资不够吸引人、工时长、须轮班及在周末和公共假日工作等。

长期请不到人的PMET工作岗位,包括财务和投资顾问、商业与市场销售执行人员。雇主反映找不到合适人选的原因,包括缺乏专业技能和必要的工作经验。

延伸阅读

职位空缺过去一季增加 七成面向本地居民
职位空缺过去一季增加 七成面向本地居民

学历不再是主要考量

此外,过去几年有更多雇主不再强调文凭至上,去年有接近八成或78.8%职缺,应征者的学历不是雇主招聘主要考量。雇主如今更愿意考虑应征者的相关经验和技能。  

因劳动市场持续紧缩,更多雇主持开放态度,愿意从更广泛的人才库中选人。在58.1%职位空缺中,雇主表明愿意雇用条件低于招聘广告中要求的应征者。超过七成要招聘非PMET人员的雇主,乐意放宽择才标准。 

毕马威(KPMG)每年聘请约400名毕业生和200名有经验的员工;在有经验的新职员中,就有大约10%所担任的职位是新设的,工作范围涉及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和科技等。

毕马威目前在本地雇用约3600人。毕马威新加坡主管合伙人李诗莹说,在人工智能和可持续发展等新兴领域,人才需求旺盛,市场竞争也相当激烈。

“未来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也要能够跨界融合,如把人工智能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这种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是未来的关键,也是我们最看重的。”

新加坡全国雇主联合会发言人受询时,指支持雇主在请人时更侧重技能,以缓解所面对的招聘挑战,也可接触更广泛的人才库。

雇联发言人说,他们正与行业协会如新加坡科技工商协会(SGTech)、新加坡制造商总会合作,制定特定行业或特定工作的标准化评估测试。

“为了应对人力挑战,我们也鼓励雇主考虑内部劳动力规划和发展。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库,重新培训员工和重新设计工作以拥抱科技,雇主可提高他们的韧性和竞争力。”

人力部在去年9月,向聘请至少25人的私人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国家机关和法定机构等公共单位,展开2024年职缺调查。共有1万5040家、聘请逾185万名雇员的企业和公共单位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