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清新,人烟稀少,阳光穿过树叶洒在脸上,来这里晨运应该会令人神清气爽。

但如果你的身边是一座座超过百年的墓碑,你还会这样觉得吗?

你曾到过武吉布朗坟山吗?(取自网络)
你曾到过武吉布朗坟山吗?(取自网络)

三代相传 靠“故人”糊口

72岁的苏汉城清晨4时左右就会来到武吉布朗墓园,开始他一天的工作。

“清明要到了,很多人要来扫墓,我每天都须要来墓园进行清理”,他受访时这样说道。苏汉城是一名守墓人,从小跟着爷爷到墓园帮忙打扫,再从父亲手中接过这份特别的家族使命,一守就是58年。

武吉布朗坟山,占地约213公顷,1922年正式成为公共坟场,拥有约10万座坟墓,是新加坡最大的历史坟场之一。许多名人都在此长眠,至今仍有导览团来这里参观他们的墓地。

不时有导览团到武吉布朗坟场参观。(档案照片)
不时有导览团到武吉布朗坟场参观。(档案照片)

这里的守墓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几乎都来自与武吉布朗毗邻的甘榜,从小跟着父母或是爷爷奶奶一起扫墓,一代传一代。但随着武吉布朗1973年“封山”不再接受土葬,以及4000多个坟墓在2013年左右因地段发展需要陆续挖掘迁移,守墓人的身影在暮色中愈显孤独,这个行业既找不到传承者,也走不出渐沉的夕阳。

杂草丛生 怕蛇不怕鬼

谈起守墓人,自然想到的就是,在这个不寻常的地方工作,是否曾碰到灵异事件?

“没有啦,新加坡没有鬼的,我最怕就是蛇!”,苏汉城斩钉截铁地说。新加坡经常下雨,雨后的阳光让植物飞速生长,所以清理墓园的其中一个挑战,就是要在杂草丛生的环境下工作。除了要提防蛇和蝎子等“毒物”,还要留意脚下被杂草遮盖的坑洼,随时都可能踩空摔倒。

苏汉城是一名守墓人,从小跟着爷爷到墓园帮忙打扫,再从父亲手中接过这份特别的家族使命,一守就是58年。(视频截图)

访问的前一天,苏汉城就刚刚在墓园摔倒,行动不便的他无法带我们亲临他所看顾的一座墓地——富商王三龙家族的墓地,也是武吉布朗坟山最大的墓地。这座墓地位于小山坡上,约有10栋三房式组屋的大小,但许多部分被树林覆盖,已经难以看到墓地全貌。

其实,不管是山上山下,守墓人的清理工作并不如想象中简单。他们一般会在每年的10、11月份开始第一轮清理,这时候的墓地除了长满杂草也有高大的植物,需要用锯子、镰刀等工具进行第一轮清理。如果家属要求清理青苔,他们也会用清洁剂和刷子进行清理,还要抬着水桶到没有水源的墓地进行洗刷。第二和第三轮清理会在邻近清明节的时候展开,这时候主要是把杂草清干净,做最后的清理工作。

不善言辞 却用一生守护沉睡的记忆

另一名守墓人苏亚明从奶奶手中接过清理墓园的职务,同样也做了一辈子的守墓人。但他除了清理墓园,闲暇时也会跟着好朋友、寻墓人吴安全,穿梭墓园找寻沉睡的历史回忆。吴安全是本地知名的寻墓人,两人不久前才发现约有百余年历史的“恒山亭”界碑,为新加坡历史再次做出贡献。

两人平日各自忙碌工作,到了周末苏亚明会从守墓人变成寻墓人,以熟练的探山技巧和清理墓碑的经验,与吴安全合作无间,寻获一座座名人的墓碑,好一些都超过百年历史。

新恒山亭与武吉布朗四座有81年至138年历史的老墓,2014年被本地文史工作者重新发现,成了研究建国总理李光耀外祖父蔡金鼎家族的重要史料。专门帮人打理墓园的苏亚明(左起)、本地著名寻墓人吴安全和文史工作者林志强摄于建国总理李光耀曾外祖父蔡应昌的墓前,这个藏在深山老林的古墓已有138年历史。(档案照片)
新恒山亭与武吉布朗四座有81年至138年历史的老墓,2014年被本地文史工作者重新发现,成了研究建国总理李光耀外祖父蔡金鼎家族的重要史料。专门帮人打理墓园的苏亚明(左起)、本地著名寻墓人吴安全和文史工作者林志强摄于建国总理李光耀曾外祖父蔡应昌的墓前,这个藏在深山老林的古墓已有138年历史。(档案照片)

采访期间探寻武吉布朗山好几次,在与守墓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他们或许不善言辞或不喜镜头,但那一座座被他们精心守护的墓碑之下,沉睡的是这座城市正在遗忘的记忆。

也许城市已经渐渐遗忘,但他们依然守在这里,他们是最后的城市守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