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研究发现,人们觉得一个地方舒不舒服,除了取决于实际温度,环境的色彩也有影响。
根据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环境中的色彩比例,会影响人们的舒适感。例如,蓝色和天空元素占比越高,反而会让人感觉不那么舒服;天青色(cyan)带来的感受较为中性,而洋红色(magenta)则更能提升舒适度。
市区重建局的城市实验室(Urban Lab)星期二(4月1日)推出“城市中的福祉:创新健康生活”(Well-being in the city: Innovating healthy living)展览,展示多项通过城市规划与设计,提升身心健康、改善生活质量的研究成果。
领导研究项目的国大设计与工程学院建筑环境系翁宇谦(38岁)助理教授受访时说,研究团队针对300多名国大生展开调查,收集他们对50张国大校园环境照片的感受反馈。
研究员通过应用机器学习算法“随机森林分类器”(Random Forest Classifier),分析超过2800个数据点,更深入了解影响城市环境舒适度的因素。
翁宇谦说,这项研究主要基于学生反馈及校园内的城市设计元素,因此所建立的模型未必适用于整个新加坡。“不过,我们发现,不同的视觉元素,比如看到天空的范围、绿化程度,以及它们的颜色和分布,都会影响人们在户外空间的温度感受。至于各项因素的影响有多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陈杰豪: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 生活环境规划须应对需求
数码发展及新闻部兼国家发展部高级政务部长陈杰豪,在展览开幕仪式上致辞时说,新加坡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因此生活环境的规划必须与时俱进,灵活应对不断变化的人口和健康需求。
他也宣布,市建局和国家公园局在“创新与企业2025计划”(RIE 2025)下,于去年12月委托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开展一项有关城市生态走廊的研究项目。项目今年2月启动,为期三年,耗资275万元。
研究团队希望通过这项研究,了解生态走廊要怎么设计,才能同时满足人类和动物的使用需求。团队会研究不同走廊类型,评估宽度、空气质量、温度和风流等因素,如何影响人们的使用频率和感受。他们也会观察人们如何在生态走廊上活动、跟自然互动,以期找出更适合大家共用的设计方案。
斯里拉利塔(Srilalitha Gopalakrishnan,47岁)是项目负责人之一。她说,除了可实时监测的摄像头,团队也会运用无人机等新科技,观察野生生物的踪迹。
其中一项新技术是“环境DNA”(eDNA),可监测在特定时间段内经过生态走廊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这项技术可昼夜运作,有望提供更全面的数据。
“城市中的福祉:创新健康生活”展览设于市建局中心,免费开放,展期至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