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刹打拼五十载,刘亚九养大了四个子女。尽管生意如今已由儿子接手,他依旧风雨不改,每天照旧到档口与街坊联络感情。

今年83岁的刘亚九说,10多岁就出外工作,最初是在布行打工。25岁结婚后,为了有更好的收入养家,决定做点小生意。

“我是从摆地摊起家,每天晚上6点左右就会在大巴窑一带摆地摊,卖衣服鞋子,到晚上11点左右才收摊。当时很热闹,很多人会来逛。”

随着社区整顿,刘亚九在1974年底迁入大巴窑8巷巴刹和熟食中心,有了自己的档口。所销售的服装鞋子中,有些是朋友缝制,有些从批发中心采购,还有一些是他亲自到海外批货。

小贩怀念“时尚巴刹”年代

他说,以往的巴刹服装可是非常时髦,潮流每几个月换一次,还记得有一阵子流行迷你裙,越短越受欢迎。现在则不一样了,顾客群主要是年长一辈,服装鞋子也比较简单。

延伸阅读

八旬退休护士当义工 教急救守护社区心跳
八旬退休护士当义工 教急救守护社区心跳
乐龄挥毫寄情 传递节日祝福
乐龄挥毫寄情 传递节日祝福

刘亚九最怀念巴刹过去的热闹场景。他形容:“公众一大早就会上巴刹,来买菜,吃饭和逛一逛。巴刹早晨五六点就很热闹,档口大多下午一两点就打烊。现在可不是这样了,公众早上7时到10时左右才慢慢‘摇’来巴刹,很多只是来吃东西。”

刘亚九感叹,几十年前,巴刹小贩只要努力,就能养家糊口。现在租金和成本上涨,加上公众更倾向到有冷气的商场消费,小贩有时甚至会亏钱,情况大不相同。

“巴刹已经落后了。年轻一代要是有魄力,我更鼓励他们在外头闯,因为小贩真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