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上一轮招标流标,国家环境局近日展开第二轮招标,为建设第三座“产蚊厂”寻找业者,以生产带有沃尔巴克氏菌的雄性伊蚊,扩大伊蚊绝育计划的覆盖范围。

环境局今年3月28日通过政府电子商务网站GeBIZ发出招标邀请,第二次寻找业者兴建并营运新设施,专门生产带有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的雄性伊蚊。此次招标5月13日截止。

去年7月,环境局就曾为第三座产蚊厂进行招标,但当局答复《联合早报》询问时说,建设新厂涉及复杂的技术要求与专业知识,由于投标方案未完全符合技术规格与成本效益要求,最终没能授标。

环境局没有透露上一轮参与投标的厂商身份和数量。

这次重新招标,当局将在设施建设与初期营运阶段,给予得标业者更多支持与灵活性,以便在确保生产高标准带菌伊蚊的同时,更好地满足环境局的需求。

延伸阅读

上周本地骨痛热症病例回落至少于100起
上周本地骨痛热症病例回落至少于100起
当局将在骨痛热症活跃区释放“绝育”雄蚊
当局将在骨痛热症活跃区释放“绝育”雄蚊

第三座产蚊厂计划每周释放1000万只雄性伊蚊

第三座产蚊厂的相关费用,将根据公开招标的结果决定。

根据招标文件,新合约预计今年第三季度生效,设施须在头12个月内建成,并在2026年起生产与释放带菌伊蚊,持续至2027年3月底。初期目标为每周释放200万只雄性伊蚊,日后逐步增至每周1000万只。

本地目前两座产蚊厂位于宏茂桥5道的科技坊二号(Techplace II)和加基武吉,分别由环境局和科技公司Debug by Alphabet经营。这两个生产设施每周共产出1200万只带菌伊蚊。

伊蚊绝育计划自2016年推出以来,效果显著。在释放带菌伊蚊的地区,雌性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数量减少80%至90%,居民感染骨痛热症的风险也降低了约75%。

到2026年,这项计划将覆盖全岛80万户家庭,占全国家庭总数的一半。至于释放蚊子的地点,环境局将根据各地的骨痛热症风险、雌性伊蚊分布情况,以及带菌雄蚊的产量与释放能力来决定。

本地去年的骨痛热症病例超过1万3600起,比前年增加近37%。根据环境局官网的统计,今年首13周的骨痛热症病例累计1200多起,较去年同期减少七成多。

环境局提醒公众,应定期落实五大灭蚊步骤:铲松干硬土壤、清除花盆底盘积水、倒置容器防止积水、定期更换花瓶里的水,以及保持排水沟畅通并投放灭蚊药。

骨痛热症的症状包括:突发高烧(持续两到七天)、剧烈头痛、关节与肌肉酸痛、皮疹、晕眩与呕吐、鼻子或牙龈出血、皮肤易擦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