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总理颜金勇和卫生部长王乙康接受《海峡时报》专访时,针对以下几道问题做出回复,《联合早报》整理了内容摘要。
问:在许多发达国家,政府都为公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为什么新加坡没有采取同样做法?
颜金勇:免费医疗并不存在,因为药物、设备、医护人员等费用,最终都得由纳税人支付。新加坡有全面的“S+3M”框架,即津贴、保健储蓄、终身健保,以及保健基金,确保医疗费用维持在可负担的范围。但确保病人在最合适的地方,获得最合适的医疗服务(right-siting)也很重要。
王乙康:若医疗完全免费,就容易失控,导致需求也会迅速飙升。“S+3M”框架的理念是:“支付方式决定支付金额”,确保病人不会支付不必要的费用。
问:为什么医药费那么贵,每年增长的速度甚至超过通货膨胀率?为什么政府不能采取更多措施?
颜金勇:医疗是高度依赖人力的领域,随着医护薪资上调和通胀,医疗费用也会上升。人口老龄化和新技术的引入也都是原因。政府也持续与各个医疗集群合作,探讨如何以更有效率的方式运营来降低成本。最根本的做法,还是帮助国人保持健康,减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
王乙康:保险是另一个原因。当有别人替你买单时,就更容易出现过度治疗和(病患使用)不必要服务的情况,进一步提高医疗费用。这是一个难解决的因素,也是我们很担心的问题。
问:2018年,时任卫生部长颜金勇规定,所有新出售的附加险(rider)必须融入至少5%的共同承担额,每年上限为3000元。然而,附加险至今仍在促使医疗费用上涨。当年的举措是否过于宽松?是否应采取更多保障措施?
颜金勇:我们对此进行了慎重的考虑。当时,附加险采用“从第一块钱开始保障”(first dollar coverage)的机制,病人的医药费几乎免费,完全由保险支付。但我要再次强调,医疗从来不是免费的,最终还是得通过保费来支付,而保费会不断上涨,医疗费用也会增加。因此,我们推行了这项政策,确保患者承担最低的共同费用。我们也希望继续向患者保证,医药费始终在可以负担的范围,便设定了3000元的上限。这个上限需要定期调整。随着医疗费用的上涨,上限也须同步调整。
王乙康:从根本上而言,这是一个行业问题。综合健保计划(Integrated Shield Plan)和附加险都是商业产品,在现阶段已陷入恶性竞争,因为保险公司都在争夺市场份额。当他们吸引更多病人(买保险)并扩大市场份额时,公司却发现无法持续这种模式的运营。保险公司因此会提高保费,但这种做法是不可持续的。
问:如今,每三人中就有两人买了附加险。如果只有综合健保计划,没有附加险,公众是否可以安心到私立医疗机构求医?
王乙康:终身健保会先启动。如果没有津贴并选择到私立医院求医,综合健保计划就能帮忙支付私立医院的费用,剩余部分由附加险和保健储蓄支付。如果保健储蓄不足,就须以现金支付差额。然而,许多年长者已意识到附加险并不划算。保险公司也察觉到这一点,我相信,他们也正在思考更好的替代方案。
颜金勇:附加险需要明确的指南和规范,确保长期内既可持续,又可负担,避免出现“自助餐心态”(buffet syndrome)。在年轻时,附加险比较便宜,能提供低成本的保障。但随着年龄增长,索赔增多,保费也会上涨,因此理解附加险的运作方式是做出明智决策的关键。
问: 如果随着年龄增长、保费上涨,人们放弃综合健保计划,公立医疗机构是否能应对大批涌入的患者?
王乙康:如果是这样,我们的医疗能力就必须满足需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须要增强医疗体系的能力。我们希望为病患提供选择,如果等不及了且拥有综合健保计划,就可以选择私立医疗机构。公共医疗因为有补贴,所以排队是无法避免的现象。在新加坡,我们希望无论收入如何,每个人都能在公立医院就诊,得到优质、可及且可负担的医疗服务。我们要做的是在医疗质量、可负担和可及这三个目标中,找到平衡,从而减轻国家和个人负担,同时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如果人口更健康,平衡这些目标将变得更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