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南安会馆管理、拥有约200年悠久历史的凤山寺拥抱最新科技,运用虚拟实境(VR)导览技术,让访客无论身在何处、体力如何,都能轻易“登上”百多个梯级走进凤山寺,探索这座传统闽南庙宇的建筑之美。

南安会馆执行顾问陈奕福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对于那些初次到访凤山寺,或对庙宇文化有兴趣的人,绝对会喜欢我们的VR导览。这项4K影像技术呈现出的细节比在现场看还清楚,能让人更深入了解凤山寺的建筑特色,而且完全不需要导览员讲解。”

凤山寺VR导览,是南安会馆于2024年初筹备文化节时,在梁佳吉会长带领下所启动的一个项目。南安会馆财务组副主任黄培青说:“我们之前做了二维码展板置放在凤山寺,让人们在参观凤山寺时,能自行扫描了解凤山寺的历史及14个建筑特点。凤山寺有100多个梯级,对于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自然不是问题,但对于一些脚力不好的老人是一大挑战。梁会长体恤长者,为了让他们能身临其境,建议筹委会探讨解决方案。”

会馆于是联系上科技企业家洪铭聪,他在人工智能和VR技术等领域拥有丰富经验,巧合的是他祖籍南安,双方因此一拍即合。

南安会馆总务卓汶谦说:“经过讨论,我们发现能利用虚拟实境,把凤山寺呈现在人们眼前,让不能亲身到凤山寺的人犹如置身庙里,近距离观赏庙宇的建筑特点。去年9月南安文化节开幕时,我们在会馆一楼展示厅设置大屏幕,提供两幅VR眼镜,一天就吸引约3000人体验虚拟实境的魅力!”南安会馆之后把VR导览内容上载到会馆官网,公众无需VR眼镜也能观看。

延伸阅读

新加坡福建会馆推出 本地首个会馆电子史料库
新加坡福建会馆推出 本地首个会馆电子史料库

协助开发VR技术的洪铭聪后来加入南安会馆,目前是总务委员。他透露VR导览花了大约一个月时间制作,“我们本来想用无人机拍一个360度高空全景,后来发现凤山寺周围是禁飞区,于是只能到南安会馆五楼拍摄。由于拍摄分几天进行,同一个场景会出现光线变化或布置差异,要把这些画面衔接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洪铭聪在带领团队制作凤山寺VR导览的过程中,对庙宇建筑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说:“我之前到寺庙拜神时通常不会很留意建筑细节。在制作凤山寺的VR时,我和团队发现凤山寺有特殊的‘对场作’装饰艺术,庙宇中轴线左右的木雕风格完全不同,让我们很惊讶。”

“对场作”是闽南传统建筑风格,指的是建筑沿中轴线分成两边,分别由两组工匠建造。他们同时施工,以竞争方式展示各自高超的技艺,同时能缩短建造工期。

原版VR导览集中呈现凤山寺的14个建筑特点,南安会馆计划增添多七个点,例如双塌寿里的精彩木雕、显示空间等级的吊筒、泉州传统的飞天斗拱等。

洪铭聪认为,未来可进一步将AI技术融入导览系统,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他说:“VR技术是死的,我们可以用AI让它活起来。比如访客看到一尊神像,可以问AI这是什么神,增强内容的互动性。”

始建于1836年的凤山寺最初坐落在丹戎巴葛路旁的华立山,是南安社群在本地最早的社群中心。海峡殖民地政府在1905年征用寺地,当年的寺董利用赔偿金在莫哈末苏丹路(Mohamed Sultan Road)购地重建凤山寺。重建工程自1908年开始至1913年竣工。

1973年,南安会馆正式接管凤山寺。1978年,凤山寺获国家古迹保存局列为受保留古迹之一。2005年,南安会馆成立“凤山寺国家古迹重修委员会”展开筹备大修缮工作,同时邀请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前来进行协助勘察与策划。2007年,修复工作依据修缮国家古迹准则进行,2009年工程圆满结束。

凤山寺在2010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亚太文化资产保存奖(卓越奖),是本地唯一获此殊荣的庙宇。2013年,凤山寺获我国市区重建局颁发旧建筑修复工程奖甲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