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大选新增两个由反对党组成的联盟,但部分党成员在大选前相继退盟,削弱原本旨在协调参选、避免多角战的作用。
受访学者认为,这反映我国反对党体系“失灵”,而日益成熟的选民也能明确分辨哪些政党真正有实力。
本届大选出现两个新反对党联盟,分别为由人民力量党、人民之声、革新党和民主进步党组成的“人民联盟”,以及由国民团结党、红点同心党、新加坡人民党和新加坡统一党组成的非正式联盟“The Coalition”。这两个联盟均成立于2023年。
不过,红点同心党因不满国民团结党坚持在三巴旺集选区参选,上周宣布退出联盟。这是继人民力量党今年2月以“不可调和的战略分歧”为由退出人民联盟后,又一政党在大选前宣布退盟。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系副主任比尔维尔星(Bilveer Singh)副教授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政党在大选前接连退盟的现象,反映我国反对党政治体系在运作层面已出现“失灵”(dysfunctional)的迹象。
他说,换作其他国家,反对党早已着手思考如何组建更团结的联盟以对抗执政党,而新加坡却依然是旧有现象的延续——一些弱小、边缘化、几乎无足轻重的政党,试图组建缺乏实质意义的联盟。
在比尔维尔星看来,除了工人党、前进党和民主党,其他政党影响力还有待提升。他指出,这些政党唯有通过统一领导、共同理念和明确政纲,组成有凝聚力的联盟,才有可能赢得选民的认真看待。
他说:“但我们看到的,却是这些政党不断分裂重组,联盟刚成立就瓦解,完全是在嘲讽‘政治竞争’这个概念。”
反对党组建政治联盟,旨在汇聚力量、统一战线,以提升胜选机会。然而,接连退盟的现象不免引发外界对这些联盟实际成效与存在意义的质疑。
智库铄翼国际事务高级分析师穆斯塔法博士(Mustafa Izzuddin)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目前的联盟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如民主联盟和人民联盟这类在统一纲领下运作的组织;另一类则是像红点同心党刚退出的非正式联盟,主要用于协商参选安排。
他说:“归根结底,它们的目的是避免多角战,但在实践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目前为止 至少14选区或出现三角战
根据媒体对各政党动向的报道,截至4月14日,有至少14个选区——包括六个集选区和八个单选区可能出现三角战。其中,新划分的惹兰加由单选区甚至可能上演五角战。
自1991年以来的全国大选,新加坡仅出现14场多角战,而集选区的多角战极为罕见,自集选区制度实施37年来仅发生过两次,分别是1992年马林百列补选和2020年白沙—榜鹅集选区。
尽管目前多个选区看似将出现多角战,但穆斯塔法以往年大选为例预测,各政党仍在积极沟通与协商,较有可能在提名日前达成共识,化解重叠局面。
比尔维尔星指出,即便本届选举可能出现更多的多角战,但小党的加入也难以撼动整体格局,最终仍将是人民行动党与主要反对党之间的较量,这种情况在过去的补选中已有前例。
他说:“我相信这次也会如此,因为选民越来越成熟,清楚哪些政党具备真正能力,哪些则是失灵的政党。”
本届大选可能出现三角战的集选区中,许多都由重量级部长领军,例如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所在的马西岭—油池,以及国务资政李显龙领军的宏茂桥集选区。
穆斯塔法分析,这对反对党而言更多具有象征意义,展现他们即使在执政党的“铁票区”也有能力发起挑战。同时,这也是小型政党争取曝光、提升公众能见度的策略之一。
他说:“即使他们不指望在这些选区取胜,但若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也有助于建立公信力,向外界传达——我们虽然是新政党,但确实赢得了选民的真实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