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陈氏族群庞大,组成的宗乡团体达10余个,作为舜帝后裔,是隶属南舜同宗会的姓氏族群之一。目前,陈氏总会属下一些规模较小的会馆,计划以南舜同宗会为交流活动场所,延续过去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精神,达到整合资源的效果。

新加坡陈氏总会成立于2000年,属下有颍川公所、浮光陈氏公会、四邑陈氏会馆、潮安东凤陈氏同乡会、星洲颍川公会、碧石陈氏公会、同美社、元光陈氏公会、星洲陈氏公会、浯卿陈氏公会、海南陈氏公会、官山呈美陈氏公会等团体。这些团体不分祖籍、地域和方言,以姓氏血缘为纽带,同舟共济。

成立至今,新加坡陈氏总会除了为宗亲谋福利,也积极参与新加坡舜裔宗亲联谊会举办的“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第16届国际大会”。这项大会除了联络乡谊,更深远的意义是为引导数以万计的陈氏族人迈向世界。2014年,陈永祥获选为陈氏总会第七届理事会会长,并连任至今。他同时担任世界陈氏总会荣誉理事长、世界舜裔宗亲会副会长、新加坡舜裔宗亲联谊会会长,以及南舜同宗会会长。

南舜同宗会早在1932年成立,会员由八个同属舜帝后裔的姓氏族群组成,包括姚、虞、陈、胡、田、袁、孙和陆,后在2004年修改章程,增加车与王两姓宗人。

同宗会现有会所位于巴耶利峇路上段397号一栋浮脚楼建筑,由先人在1955年购得。初购买时,连地皮面积近8万平方英尺,后因国家发展,会所前方地段被政府征用以扩大路面,同宗会因而在1979年售出4万余平方英尺地段,所得逾90万元存入银行,以备建所之用,保留如今约2万9000平方英尺的会所面积。

陈永祥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会所现貌是在1996年装修完成,将进行翻修,除了计划铺设全新地面,也会增建无障碍通道,方便年长会员到会所参加活动。

拥有177年历史的四邑陈氏会馆,现以摩士街(Mosque Street)31号的三层楼店屋为会址,底层与一楼分别出租给餐馆和酒庄公司,顶楼为会所。然而随着会员老龄化,凡参与会馆活动都需爬阶梯,极为吃力。

让宗亲组织共聚同宗会 助资源有限小会馆存续

前会长、现任总务陈添祥说,理事会原考虑将三楼也出租,增加会馆资金,另外购置新会所。这时陈永祥伸出橄榄枝,邀请他们改至南舜同宗会办活动,无疑解决了四邑陈氏会馆的燃眉之急。

陈永祥补充,有别于四邑陈氏会馆,有些会馆没有固定会所,连祭祖仪式都得在理事家中进行。“如果能将宗亲组织起来,共聚同宗会,提供活动场所和人力资源,就能帮助资源和规模有限的小会馆存续下去。”

他相信:“会所的设备需要与时并进,符合现今时代的要求,才能将同宗会的宗旨,弘扬先祖舜帝美德,建立舜帝后裔族人之间的联系互动,以互助精神促进族人社会福祉、团结本地宗亲的可能性,发扬光大。”

碧石陈氏公会会长陈泽权也认同团结就是力量。他认为,会馆固然是一众陈氏宗亲的纽带,却面临成员老化和缺乏会所的挑战。如果要购买自己的会所,会影响资金周转,也需要聘请专人管理。

“另一方面,年轻人对宗乡团体兴致缺缺,他们倾向加入健身俱乐部或兴趣社群,但他们没有意识到,宗乡团体的核心其实是巨大的联系网络。”

陈泽权也认识到,碧石陈氏公会需与其他宗乡团体建立关系,才能持续发展。2023年,他们在南安会馆举办展览和座谈会,向大众分享会馆历史,访客包括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菲律宾的宗亲,这次交流给他们带来启发和鼓励。一如和陈氏总会、南舜同宗会等建立更密切的关系,他认为,同宗同源的人共聚一堂,可以互相分享经验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