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新加坡约有7万4000户家庭是由单亲家长与16岁以下的未成年子女同住。南洋理工大学研究人员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也指出,在本地单亲家庭中,由父亲单独抚养子女的约占五分之一。
三年前离婚的翁胜雄(47岁),一度情绪崩溃走上顶楼边缘,是年幼的女儿与信仰的力量将他从绝望中拉回现实。49岁的马钏杰则在妻子病逝后与儿子相依为命,夜深人静时孤独感常常袭来,让他反复思索人生的下半场应该如何继续。
两人来自不同的生活轨迹,各自有着不同的故事,却因“单亲爸爸”这一共同身份,体会着相似的挣扎与坚韧。
一支足球队的分工
五年前,马钏杰的妻子因癌症复发不幸病逝。那一年,正值冠病疫情暴发,就当整个世界都因病毒肆虐而陷入沉寂时,他开始了单亲爸爸的旅程。那时只有三岁的儿子常常问他:“妈妈去了哪里?”
深夜时分,失去至亲的痛苦更加锥心。马钏杰常常盯着天花板发呆,想象自己如果能活到90岁,“那会是一段多么漫长而孤独的余生”。
那段时间,他看过几次心理医生,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医生的一句话:“你的儿子,是太太留给你的一份礼物。” 这句话让他从悲伤中渐渐释怀,至今仍是支持他继续前行的力量。
五年过去了,今年八岁的儿子已经懂得“妈妈去了天堂”的事实。他告诉父亲,自己不需要新的妈妈,因为“妈妈只有一个”。这让马钏杰感到宽慰,也减少了他再婚重组家庭的压力。他说,眼下最大的希望是把儿子照顾好。
妻子去世后,马钏杰的岳母张年珍(72岁)扮演起“亦外婆亦母亲”的角色。他以一支足球队来形容家中三个人的分工:女佣是后卫,负责一日三餐和起居打理;岳母是中场,全天陪伴孙子;自己则更像是前锋,负责养家糊口。
未雨绸缪的嘱托
与大多数单亲爸爸一样,翁胜雄一开始并不适应这个身份。“我当时站在旧家的顶楼,往下看。有个声音告诉我:跳下去,一切就结束了。” 最终,是对女儿的不舍和信仰的支撑让他收回脚步。
他常常陪女儿一起研读圣经。近来他反复叮嘱女儿的是圣经中的一句话:“Bad company corrupts good character”(交坏朋友会败坏好品德)。
他坦言,这不只是对女儿当下行为的提醒,更是一种未雨绸缪的嘱托。翁胜雄患有先天性心脏缺陷,做过两次手术。最近一次,他的心脏一度停搏,“医生告诉我,能救回来是个奇迹”。经历过命悬一线的时刻,他开始思索,希望当有一天自己无法陪伴女儿成长时,这句话能成为她内心的一盏明灯。
翁胜雄主动联系HCSA社区服务组织,在支援单亲家庭的SPIN计划下,接受了长达一年多的心理辅导。如今已走出低谷的他,希望将自己的经验转化为力量,去帮助更多有相似经历的人。
打破沉默 勇敢求助
在“单亲爸爸”这个共同身份下,马钏杰和翁胜雄正面对不同的人生课题。
马钏杰仍抱持着寻找伴侣的希望,“有时有话想说,但不知道可以说给谁听。” 尝试过交友软件与相亲公司后,他发现“单亲爸爸”这四个字,是一个减分项。而现实也确实不允许太多浪漫的空间,他生活的时间表被儿子占据,要挤出时间建立新关系并不容易。
而另一边,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女儿,则为翁胜雄带来不同的挑战。他请身边的女性朋友,协助指导女儿如何应对生理期;偶尔他也会陪女儿逛内衣店,耐心对她解释身体成长的变化。“有时候,旁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我”,但他并不为此感到尴尬或在意,“作为一名父亲,就算要为女儿做更丢脸的事,我也会去做。”
SPIN计划的社工梁韵贤告诉《联合早报》,他们现有的服务对象中,单亲爸爸只占约十分之一。她认为,在“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包袱下,许多单亲爸爸选择沉默,不愿主动求助,“因为社会普遍期待男性必须坚强,不能展示脆弱”。
但翁胜雄的个案让梁韵贤看到了希望,“他愿意主动寻求帮助,也坦诚面对自己的脆弱。在我看来,这不是软弱,反而是一种勇敢。他因此能够持续修复自己的创伤,也一步步成长,成为更有力量的父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