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首创研究发现,血液中某些蛋白质的变化,可作为预测认知能力退化和失智症风险的早期指标。这些指标若与临床风险因素结合分析,或能提升诊断准确度,让医生更早介入治疗。

新加坡国立大学杨潞龄医学院健康长寿转化研究项目副主任曾礼贤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分析528名来自国大医院和圣路加医院记忆门诊的患者的血液样本,检测超过1000种蛋白质的水平变化。

国大医学院星期一(6月16日)发文告说,研究发现,若血液中一类与神经退化、炎症反应和血管功能失调相关的蛋白质出现失调,即使扣除年龄和其他健康因素,个体未来出现认知功能退化,甚至发展成失智症的风险仍显著提高。

这些蛋白质也与脑容量缩小、小血管病变等脑部结构变化有关,而这些都是失智症的早期警示信号。

研究也发现,将这些生物标志物与临床风险因素结合分析,可显著增强对认知退化的预测力,说明血液检测结合常规临床评估,有助于更早、更准确的诊断。

延伸阅读

本地研发验血识别癌细胞新技术 一次成本不到50元
本地研发验血识别癌细胞新技术 一次成本不到50元
精准医学新发现 本地不同族群细胞差异影响疾病诊治
精准医学新发现 本地不同族群细胞差异影响疾病诊治

团队也在另一组具有白人血统的患者身上,以脑脊液样本重复验证,发现这些蛋白质标志物依然具高度预测力,显示可能适用于不同生物体液与族群。

曾礼贤也是国大医学组织老龄记忆与认知中心主任。他指出,研究旨在寻找更有效的侦测与预测方法,尤其是东南亚人群因脑血管病等共病情况较普遍,风险特征可能不同。

研究报告已发表于《阿尔茨海默症与失智症》期刊。国大医学院客座教授、心血管代谢疾病转化研究项目研究员理查兹教授(Arthur Mark Richards)是资深作者之一。

他指出,研究成果之一,是成功识别出能预测未来认知退化的血液蛋白特征组合。团队运用先进蛋白质组技术,分析超过千种与神经退化、发炎反应和血管功能障碍相关的血液蛋白,这些都是失智症关键导因。

项目研究博士生、国大医院麻醉科副顾问医生沈明恩是报告第一作者。他希望研究成果有助建立更优良的预测模型,识别高风险人群。

“若能及早侦测血液中关键蛋白变化,医生将能在认知明显恶化前及时介入,有望减缓病情进展,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此外,研究结果也有望揭示失智症的生物机制,为发展针对性疗法带来新契机。这些进展将有助老龄化国家改善医疗成果,让医生因人施治、有效管控风险。

接下来,团队将深入研究这些血液蛋白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并探讨它在开发新型失智症疗法上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