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兰出现两起兹卡确诊病例,引起附近居民关注,但未引发焦虑与恐慌。

两起本土兹卡(Zika)确诊病例居住地点分别是兀兰11街和32街。国家环境局星期四(6月19日)在脸书贴文说,当局对周边区域进行蚊虫及废水检测时也发现兹卡病毒,显示病毒有传播风险。

不过,传染病管理局最新数据则显示,截至6月14日,今年累计兹卡确诊病例达到七例,与去年同期数据持平。

发现确诊病例的兀兰11街和32街,隶属于马西岭—油池集选区。国防部兼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高级政务部长扎吉哈也同时是集选区内负责马西岭分区的议员。他在受询时说,当局已积极和马西岭基层领袖、环境局、市镇理事会及其他相关机构加强合作,在控制病毒传播的同时,也通过社交媒体发布消息,让居民有所警惕。

当局也积极展开宣导工作,分发实体宣传单和驱蚊剂,确保居民了解感染症状、预防措施等资讯,以遏制病毒传播。

延伸阅读

今年首季共1222起骨痛热症 比去年同期下降七成
今年首季共1222起骨痛热症 比去年同期下降七成
卫生部:去年12月出现兹卡病例 病毒或已在文礼坊传播
卫生部:去年12月出现兹卡病例 病毒或已在文礼坊传播

兹卡病毒和骨痛热症类似,同样由伊蚊传播,感染症状包括发烧、红疹、关节疼痛、头痛和结膜炎(俗称红眼症)。虽较为罕见,但孕妇一旦感染兹卡,也可能导致新生儿患小头症。

两起兹卡病例来自骨痛热症活跃区

扎吉哈说,发现病例的其中一区是骨痛热症活跃区,另一区则曾经是活跃区,状况如今已缓解。“传染病管理局已提醒马西岭一带的医生,对出现兹卡病毒症状的疑似病例保持警惕,尤其是在受影响地区居住或工作的人。”

全岛目前共有22个骨痛热症活跃区,其中六个活跃区累计病例逾10起,属高风险黑区。兀兰1道、兀兰31街、32街和42街一带的累计病例最多,达67起。

扎吉哈说,当局会积极检查蚊虫滋生场所、进行排水沟幼虫防治,并在蚊虫活跃的公共区域喷杀虫剂等加强防范,确保社区安全。

居民:对防范工作有信心

兀兰31街不愿透露姓名的商贩说,曾有工作人员星期三(18日)下来检查,也派发宣导传单。“蚊子可以飞来飞去,出现在哪一区都很正常,所以不会过度担忧,我们对当局非常有信心。”

兀兰11街的李姓居民(75岁,退休)受访时说,她通过新闻得知住家周边是骨痛热症活跃区,上周也曾有工作人员到家中检查。“还是会有点害怕的,年纪大了对这些病毒就会多注意,预防措施尽可能做好。”

环境局提醒公众,尤其是孕妇,采取措施防范蚊虫叮咬,并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如果出现疑似症状,应尽早就医,及时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