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打造更包容的艺术生态,鼓励更多身心障碍者参与表演和观赏艺术活动,国家艺术理事会准备展开研究,探讨如何提升本地艺术环境的可及性,预计明年初完成。

艺理会答复《联合早报》询问时说,当局致力于建设一个包容、无障碍的艺术环境,让身心障碍者和具备不同能力的艺术工作者或组织,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艺术,做出贡献。

根据国家福利理事会早前的一项调查,2023年至2024年,参与本地艺术及文化活动的身心障碍者中,仅53.6%对活动的可及性感到满意。

艺理会说,展开这项艺术与身心障碍概况研究,有助厘清当前的不足和未来可发展的方向,研究结果将用来指导日后的政策与项目规划。这项研究也呼应《新加坡艺术拓展蓝图》(2023-2027)的目标,即通过有意义的艺术体验凝聚社区。

艺理会说:“我们相信,艺术带来的共享体验,能在凝聚社区和强化国家认同方面,发挥深远作用。”

延伸阅读

艺理会探讨是否规划46公顷艺术区
艺理会探讨是否规划46公顷艺术区
跨越身心障碍 包容性表演拥抱差异
跨越身心障碍 包容性表演拥抱差异

鼓励身障者登台 创作代表也须多元

玛雅舞蹈剧场(Maya Dance Theatre)联合创办人兼艺术总监卡维塔(Kavitha Krishna)对艺理会展开这项研究表示欢迎。

她受访时说,各行各业日益重视包容与公平竞争,许多社会企业也致力为身心障碍者创造就业机会,艺术和文化领域也不应例外。

她认为,本地近年努力推动更包容的艺术环境值得肯定,但仍有改善空间。例如,目前针对身心障碍艺术工作者的培训和资助仍有限。

她希望研究能聚焦在资金支持、艺术空间和倡导工作等挑战上,并积极邀请身心障碍者参与讨论和政策设计。

非营利机构新加坡特殊才艺艺术协会(ART:DIS)执行总监陈思惠说,我国2007年启动“加强残障服务总蓝图”(Enabling Masterplan)后,为身心障碍群体带来不少进展。

“蓝图如今进入第四次迭代,目标之一是要增加身心障碍者参与艺术和文化活动的机会,这令人欣慰。”

艺理会拟盘点本地现有艺术空间

不过,陈思惠认为,本地艺术领域的包容性仍待加强。

她举例,虽然不少文化活动已加入新加坡式手语翻译、音频描述和创意字幕,确实提升了身心障碍者参与的可及性,但这只是第一步。她希望看到更多身心障碍者,不只是坐在观众席,而是能登上舞台,参与创作。

她说,可及性是敞开大门,但包容性则在于让他们被看见、拥有自主权。“当身心障碍者在主流艺术作品或平台上看见自己,这不仅是对他们的肯定,也能燃起希望——艺术也有他们的一席之地。”

她也强调,唯有当身心障碍者参与、主导创作,才能真正建立反映社会多元的艺术生态。

除了关注包容性,艺理会也计划盘点本地现有的艺术空间,了解是否足以满足未来10年的发展,并探讨是否须增设新空间,以拓展艺术的触及面。

这项评估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将比较本地与海外艺术领域的发展,分析新加坡在国际舞台的定位,寻找灵感以把本地塑造为独特、有标志性的艺术目的地。

第二部分则着重建立一个可视化平台,整合现有及拟议的艺术设施资讯,并探讨发展一个占地46公顷的艺术区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