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中药公会喜迎成立85周年,未来将开办更多中医中药知识讲堂,深入社区开展中药体验与科普活动,积极推动与业界四大友好团体的互动与交流。
自1940年创会以来,中药公会经历时代变迁与行业挑战,从一个小型团体发展成覆盖中药制造、批发、零售等全产业链的专业组织,目前拥有超过300家会员。
为庆祝85周年庆,公会将于7月6日在大巴窑战备军人协会欢喜楼举行盛大晚宴,主宾是新加坡中医管理委员会主席张俰宾博士。晚宴首次邀请到新加坡医疗气功研究院呈献中华气功表演,由公会康乐主任朱立信带领,节目包括八段锦团体操、少林易筋经和华佗五禽戏。
当晚,第54届执行委员会(2025年至2028年)也将宣誓就职,主席由安黎中医诊所创办人王倩火担任。他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公会一直以来扮演卫生科学局及相关部门与会员之间的桥梁,尤其在有状况发生时,良好的沟通机制与人性化处理方式,为中医药行业筑起一道凝聚信心的堡垒。”
中药公会有四个业界友好团体,包括新加坡中医中药联合会、新加坡中国医药保健品商会、新加坡中药出入口商公会和新加坡制药厂商公会。王倩火说,中药公会已开放二楼会所,让这些友好团体用来召开会议和举办活动,共享资源与空间。
把讲座带入社区 鼓励年轻人加入
中药公会新上任署理主席李凤君是世兴药业董事长。她说,公会在面对科技变革与疫情挑战时,响应政府号召,推动会员数码化转型,拓展线上销售渠道。今年起,公会也开始举办中医中药知识讲堂,4月份就有两场。第一场的主题是常用中药(药食)的功效、选用和储存,第二场内容是中药药膳的正确使用与制作方法。
两场讲座共有三四十人参与,公会再接再厉,7月份将与人民协会合作,把讲座带入社区。8月则有两场药行导览团,让公众了解中药文化及门店运作,并体验以老秤称量药材和自制药材汤包的过程。
李凤君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免费开放给会员和公众的活动,深入社区开展中药体验和科普教育,吸引年轻一代认识和传承中药文化。85周年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迈向未来的新起点。我们将继续联合四大中医药团体,推动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与国际化发展,一如既往促进社会健康,弘扬中医精粹,为中华传统医学在新加坡的长远发展贡献力量。”
上世纪40年代,本地经营中药者约有200余,但缺乏凝聚力,公会成立后推行正药正价,广招会员。1950年,中药公会购置德威路(Tyrwhitt Rd)119号为会所,目前一楼出租,二楼自用。2009年,于1970年购置的李芝菲路(Lichfield Road)店屋成功脱售,公会隔年另购置芽笼路775号一栋999年地契双层店屋。
王倩火告诉记者,公会旗下两个产业的租金足以维持日常开销,因此公会希望通过空间共享、开办讲座等活动回馈会员,惠及公众。
公会第53届执行委员会上任时,已停止收取会员费,以减轻同业负担,并希望能借此吸引更多生力军的加入。
1990年代,新加坡约有600家至800家中药店,如今只剩下300至400家。李凤君指出,中药店面对老龄化和青黄不接的挑战,一些年轻业者开始转向养生药膳、针灸按摩、针熏仪器等经营方式。但令人鼓舞的是,一些中药店老板在年轻一代的协助下,积极学习网络销售,便于消费者购买中药产品,扩大行销范围。
中药公会顾问朱文骏教授指出,2002年在卫生部与卫生科学局的支持与推动下,中医药五大团体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成立“新加坡中药学院”,报读的中药从业员大多数是公会会员,前后共840名学员获中级证书,699名获大专证书。当时,卫生部承认并接纳持中级课程证书学员进行志愿登记,以便更好地掌握合格中药从业员人数的资料,为日后注册工作的策划提供数据支持。学院开办了十多年,2015年因学生不足而停办。
朱文骏呼吁:“当时我们积极响应有关当局的倡议,鼓励会员上课和登记。至今我们仍希望落实配药员的强制注册。如果他们的资格像中医师那样获得认可,可提高中药业的专业形象,也更能吸引年轻一代加入这一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