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族与宗教之间和谐相处是新加坡的独特之处,却也需要国人以切实行动维护,面对问题时,不应只抱怨、忍受或逃避,而是互相包容理解,共同成为解决问题的一分子。

惹兰勿刹集选区基层组织顾问兼中区市长潘丽萍,星期六(6月21日)以主宾身份出席由新加坡海南会馆和琼州天后宫联办的跨宗教信仰座谈会时,分享上述观点。

潘丽萍在开场致辞中透露,30年前孩子确诊自闭症时,朋友曾建议她移民的经历。她回忆,对方以澳大利亚的学校更包容为由,差点说服她和丈夫,不过他们最终还是决定留下,为在我国打造更包容的氛围努力。

“这很困难,但如果改变不从我们开始,要等谁来?我学到的是,当面对问题时,不要转身离开,不要只懂抱怨,而是要解决问题。面对种族矛盾也是如此,不要接受‘一直如此’,而是让我们尝试,一起解决这个矛盾……今天这个活动,就是开始互相了解的绝佳机会。”

潘丽萍说,很高兴看到第一次有宗乡会馆主办跨宗教信仰座谈会,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种族宗教和谐的支持,并希望能在今年庆祝新加坡建国60年之际,看到更多国人站出来互相关怀、无私奉献、彼此沟通。

延伸阅读

梁振伟:国人应珍惜新加坡宗教和谐社会
梁振伟:国人应珍惜新加坡宗教和谐社会
黄总理:宗教团体对促进和谐与互信至关重要
黄总理:宗教团体对促进和谐与互信至关重要

郑心德:先是新加坡人 后是族群信仰

代表海南会馆致辞的青年团团长郑心德也强调,国人的身份必先是新加坡人,然后才是基于种族和宗教交叉的文化身份。他提醒国人要保持警惕,不要让共同建立起的种族宗教和谐遭到破坏或摧毁。

座谈会由裕廊东—武吉巴督集选区议员李宏壮主持,六名分别信仰回教、基督教、道教、佛教、印度教和巴哈伊教的代表,向观众介绍各自的信仰,并彼此交流以及回答现场参与者的提问。

其中,代表基督教的修女萧丽方(68岁)分享了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异同,也提出几十年前基督教曾认为不成为信众不安全,而如今已能接受“神爱众人、不论信仰”的进步。道教代表庄光栋道长也分享,道教并不只是烧纸祭祖和做法事,也是一种生活理念和哲学,因此近年来参与越来越多回馈社会的社区活动。

回教代表阿曼德宗教师则介绍了回教的六大信仰核心和五个基本义务。佛教代表优智法师则以网络兴起在拉近人们关系的同时,也助长了取消文化、让更多人不敢表达观点为例,阐述了凡事皆有正反两面的道理。

从10岁起信仰巴哈伊教的郭丽美(48岁),为现场观众介绍了这个主张宗教同源、人类一体,仅有200多年历史的宗教信仰。最后发言的印度教代表拉奇(29岁)则勉励年轻一代国人,不要让对种族宗教和谐的理解停留在表层,更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特连接,将这份和谐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