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报纸是一个在手掌中的蛋,手掌代表政府。若手掌把蛋握得太紧,会把蛋压碎,这个蛋就完了;若手掌太松,蛋会滑落,也一样没有用。”

对前新加坡报业控股英文及马来文报集团总编辑张业成来说,“平衡拿捏手中蛋”的比喻,恰恰形容本地政府与媒体张弛有度的关系,而这未必是批评新加坡缺乏民主,以及本地媒体“过于听话”的西方媒体所能体会的。

继2012年推出个人英文回忆录《言论界限——我的〈海峡时报〉故事》(OB Markers - My Straits Times Story),现年82岁的张业成时隔13年后出版续篇Ink and Influence(意为《笔墨与影响力》)。

西方批新加坡缺乏新闻自由 张业成:缺乏对我国社会本质了解

他日前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畅谈出版第二部书是希望让新入行的记者和一般公众更了解媒体与政府的互动,以及他对西方媒体如何报道新加坡、香港与中国的看法。

针对一些西方媒体批评新加坡缺乏新闻自由和独立性,张业成认为,这是一种过于简单,非黑即白的观点,凸显对我国历史和社会本质缺乏了解。

他指出,我国未来命运和发展的根本在于维护本地多元种族社会的和谐。“这方面处理不当,你就完了。只要从这个立场出发,你就能在管控和放松之间做出调整。”

为了维护本地媒体的公信力,他认为,建国总理李光耀采取一种巧妙且有深度的管理方式。“他(李光耀)曾说,如果你(指媒体)是一个应声虫(sycophant),你对我一点用处都没有……即使有些报道令他不高兴,但他明白为顾及大局的利益,这是有必要的。”

张业成也观察到,一些西方主流媒体近期对新加坡的评论,没有以往那么尖锐。他相信这与我国这些年来的发展和国际声望有关。

他指出,新加坡的经济在后李光耀时代仍发展良好,并且仍具影响力,所发表的观点在国际上受到尊重。“别忘了,人民行动党政府第14次获得继续执政的委托,并在本届大选中获得65%选民的支持。”

他也留意到近期有英国媒体引述当地决策者和政治人物说,要向新加坡学习。“只有当你取得成功,对他人有所参考价值,才会得到这样的关注;如果你做不出成绩,没有人会理睬你。”

首部回忆录是张业成2007年从当时的报业控股集团退休后所著,记录他43年的记者生涯,也描述了政府在建国初期不时对本地媒体采取严厉管理方式,以及言论界限在后期随着政府调整与媒体联系的方针,而逐渐拓宽。

花四年完成 新书阐述准确平衡报道原则

在这本花了四年完成、将在下个月初发布的新书中,张业成延续首部著作的立场,阐述媒体如何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前提,兼顾体制的立场,以及准确和平衡报道的原则。

张业成也曾担任香港《南华早报》编辑顾问长达八年,至2020年初冠病疫情暴发后才卸任。他在新书里用不少篇幅,阐述他对香港社会,以及西方媒体如何报道香港与中国的观察。

谈及见证香港2014年和2019年暴发的大规模示威,他说,从西方媒体和政治人物“步调一致”的评论,可看出当年的示威行动其实也是中美博弈的一种体现。例如,西方媒体以推进民主进程之名,支持黄之锋等学运领袖,而美国政治人物如佩洛西也大力声援示威者。

据他观察,西方主流媒体把中国“妖魔化”,从西方人的视角报道中国和香港课题。“在他们看来,中国应以西方政治模式来治理国家,但这是不可能的。中国不会摒弃自己的治理模式……我认为,新加坡人若过于依赖西方媒体的报道,未必能准确地了解这个世界。”

平衡手中蛋的比喻,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香港如何处理好“一国”和“两制”的关系。当年示威期间,《南华早报》新闻室主管和记者就曾纠结于某些遣词用字,例如是否以“暴动”(riots)来形容示威行动。有记者认为不应该,但主管最终就事论事,用“暴动”形容示威中出现的暴力事件。

张业成强调,新闻室主管和记者都热爱香港,可以理解记者在报道中夹带个人情绪,但主管必须维护新闻的专业与中立。

张业成的新书本月27日起在各书局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