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推进多元文化社会的进程中,新加坡人不仅建立和巩固国家身份认同,也保留自身多层面的个人身份认同。
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社长李慧玲,星期二(6月24日)在第三届社会和谐国际大会的一场讨论会上发表演讲,讲述本地华社自新加坡开埠至今的不同发展阶段,并提出以上观察。
在这场题为“历史是通往更具包容未来的导航还是障碍?”的讨论会中,李慧玲以本地华社为例,叙述我国一些社群如何做出让步,以拓展我国社会的共同空间,以及如何配合国家政策,积极投入国家建设。
新加坡人对本地多年来建设多元种族文化社会所取得的成绩,是相当自豪的。李慧玲也是建国先贤纪念园委员会成员。她指出,纪念园就未来展览内容征询新加坡人的意见时发现,新加坡人将多元文化主义,视为我国建国的重要价值观。
除了继续推展多元文化主义,她认为,让不同社群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也很重要。与此同时,不同群体也应避免将发展各自语言文化的工作,视为此消彼长的零和游戏。
“大家有共识,我们虽是新加坡人,同时也有多层面的个人身份认同。”
来自印度尼西亚苏南卡里亚加伊斯兰大学(Sunan Kalijaga State Islamic University)的努尔海迪·哈山(Noorhaidi Hassan)教授,发表演讲时针对目前印尼面对的挑战,如民粹、激进、极端及恐怖主义发表看法。
他认为,本区域的回教发展在不同派系的压力下仍维持平衡,人们因此不必担忧回教在东南亚,特别是印尼的发展方向。他强调,印尼从未完全转向保守主义。
这场讨论会由新加坡佛学院副院长(学术顾问)传圣法师主持。他在结语时说,人们了解历史是为了更了解自己的来源和身份认同。
他指出,对于新加坡、印尼等多元种族社会来说,多元文化主义是建国初期凝聚人心的理想框架。随着社会日益复杂、声音更加多元,他认为在推进多元文化主义的过程中,必须倾听更多不同的意见,制定与时俱进的政策,并建立一个包容、平等、公平且充满机会的多元文化生态系统,以促进社会凝聚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