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牛奶和蛋白质都是幼童成长的重要营养,但对一些孩子来说,却可能是致命的因素。为探讨本地儿童食物过敏的普遍性和影响,三家医疗机构和两所医学院联合展开调查,希望为受影响的儿童和家庭提供更多支持。
食物过敏目前没有根治的方法,通常只能等症状随着年龄增长逐渐缓解。
导致过敏常见食物包括鸡蛋牛奶和花生
尽管亚洲一向被认为是食物过敏较少的地区,但随着发达国家过敏案例持续上升,本地医院也观察到儿童食物过敏案例逐年增加。导致过敏的常见食物包括鸡蛋、牛奶和花生。
国立大学医院邱德拔—国立大学儿童医疗中心小儿过敏免疫风湿科主任兼高级顾问医生谭慧文副教授星期四(6月26日)在媒体说明会上解释,食物过敏案例的增加可归咎于几方面的因素。
谭慧文说:“其中一个原因是,本地人口的生活方式越来越西方化,包括饮食习惯,这些饮食与环境的变化可能增加食物过敏的风险。”
她指出,另一个原因是民众对食物过敏的意识有所提升,更能识别相关症状,并主动带孩子前往就医评估。
竹脚妇幼医院儿科内科部门小儿过敏科主任兼资深顾问医生张国威补充道,另一个可能原因是卫生条件和环境的改善,使儿童接触微生物的机会减少,降低免疫力。剖腹生产和抗生素的使用也是因素之一。
从2022年至2024年间,国大医院和竹脚妇幼医院给儿童进行的食物过敏测试增加六成。
谭慧文说,亚洲地区的食物过敏相关数据已相当过时,新加坡目前也缺乏系统性的食物过敏记录。
为此,国大医院、竹脚妇幼医院、国大综合诊疗所、国大杨潞龄医学院,以及国大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的临床医生与研究团队,联合开展“新加坡食物过敏研究计划”,以便为儿童和他们的看护者提供更全面的支持,提高生活质量。
这也是本地首个针对儿童食物过敏的大规模调查。
研究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今年2月进行至明年6月,团队会招募2000名12个月至24个月大幼童的家长和看护者,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孩童食物过敏的情况。
医疗人员会在家长带孩子前往国大综合诊疗所进行例常健康检查时,邀请他们填写问卷。
截至6月中旬,研究团队已招募549名儿童的看护者,发现其中约14%的儿童有食物过敏。
第二个阶段会从今年7月进行至2027年7月,针对约400名对食物过敏的孩童,通过问卷调查、血液检测,以及其他评估方式,探讨食物过敏对儿童发育、营养状况,以及心理健康的影响。
针对食物过敏会否随年龄缓解,张国威指出,这取决于过敏食物的种类。“对牛奶和鸡蛋过敏的儿童有较乐观的改善趋势,大约60%至80%会在五岁至六岁之间逐渐脱敏。但若是花生或贝类,情况就相反,约80%至90%的儿童到了成年仍会对这些食物过敏。”
治疗方法包括脱敏治疗 但不是人人都适合
目前针对食物过敏的治疗方法包括脱敏治疗(desensitisation),也就是在医生的监督下,少量摄入过敏原,并逐步增加剂量,提高免疫系统的耐受性。在过敏反应较严重的情况下,患者则须在生活中完全避免接触过敏原。
不过,谭慧文提醒,脱敏治疗不是“解药”,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接受这种治疗,效果也因人而异,有些患者效果显著,有些则无效。
谭慧文呼吁看护者,不要在没有专业监督的情况下,给孩子吃过敏食物,因为这种做法非常危险,甚至会危及生命。
除了能帮助分析食物过敏对儿童和家人带来的身心影响,团队希望能借助调查和所得数据,在未来制定更贴切的营养指南和饮食管理教育材料,并与相关利益方合作,更好地整合资源,支持有需要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