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今天在国际上能够赢得各方的赞美,是数十年耐心努力与积累的结果,其中更包含了许多人在不同方面的妥协。
选录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社长李慧玲1994年入行至今35篇人物专访的《思索的长度》,星期五(6月27日)在旧国会大厦艺术之家 (The Arts House) 举行发布会。
她在发布会上同《联合早报》副总编辑兼联合早报网(中国)主编韩咏红对谈时,分享了她从事新闻工作30余年里,对新加坡和中国社会的观察。
李慧玲回忆,她第一次访问前内阁部长杨荣文是在1995年。当时杨荣文已经预见到十多年后,2011年全世界会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因此新加坡必须保留中国革命领导者孙中山曾三次下榻的晚晴园。
虽然杨荣文当时谈论的是较为遥远的未来,但他的预期最终实现。李慧玲在这个例子里,看到了什么是长远视角;她也通过回看杨荣文的三次访问,看到制度、机构和文化的建立都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时间的积累。
她认为,人们现在所享有的很多成果,背后是个人和社会的妥协,但现在的人未必能妥协与有耐心,而是希望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效。
李慧玲说:“现在的长期规划,是不是还能像过去那种节奏去做?我想这个肯定会有很大的调整,但调整的代价,可能不是我们现在付出的,而是以后的人承担。”
她也以副总理兼贸工部长颜金勇的社交媒体账号为例,描述他如何记录奔波行程,一天说要外出开会,很快就会回国,过几天回国后,又得上社交媒体报告自己在哪个地区走访居民。
李慧玲分析,政治人物需要选票,无论哪一方,都必须先赢得选举,才能去做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新加坡人就要去选择和决定,要政治人物做些什么,以及要什么样的人来管理国家。
她说:“若干年后的制度会是怎么样,整个社会的政治文化会是怎么样,这个我不知道,但我觉得我在看着这个改变。”
谈到她对中国社会变迁的观察,李慧玲说,千禧年前后的中国给她的感觉是渴望向上,人们通过对外学习的方式追求卓越。当时的许多人亲身经历改革开放初期阶段,有过挣扎与奋斗,挫折与牺牲。
她回忆自己在千禧年前后访问的中国专家、知识分子等:“他们都没有放弃希望,都在争取,都在努力,这是人性中最让人感动的部分。我要捕捉这些内容。”
缺乏挣扎过程 年轻一代或难理解别人困难
不过,现在的年轻一代可能没有经历过这些挣扎,缺乏发展过程中的记忆,很难去理解别人面对的困难,这一特征无论在中国还是新加坡,都是如此。
至于读者应该怎么去阅读《思索的长度》,李慧玲以全书第一篇人物专访,也就是1994年为我国摘下亚运会帆船金牌的陈智龙医生为例说,当年的运动员享有的条件跟现在很不一样,今天阅读多年前写成的报道,要将受访者讲的话放回当时的环境去理解,而不是从现在的角度去批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