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上偷窃案引起全球关注,新加坡警察部队机场警署注意到这类罪犯一般是两人搭档干案,背后还有团伙操控。警方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早揪出可疑人物,同时呼吁公众保持警惕,一旦注意到可疑的行为,应通报空服员或降落后报警求助。
自疫情后航空业复苏以来,跨境旅游和相关行业蓬勃发展,同时也给各国的安保带来新挑战,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机上偷窃案。
新加坡警察部队机场警署署长马拉蒂(Malathi)助理警察总监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透露,今年首五个月,有三人因涉及机上偷窃在我国被控,去年同期只有一人。
据《联合早报》了解,被控的三人分别是30岁中国籍男子、51岁中国籍男子和30岁印度尼西亚籍男子。他们涉嫌翻查机上行李舱的行李后,盗取受害人的现金或银行卡等。在其中两起案件中,受害人和其他乘客注意到涉案男子的可疑行为,协助警方迅速逮捕他们。
这三人看似单独作案,但近期一名35岁中国籍男子和同国籍40岁男子,于6月4日涉嫌机上偷窃落网后被控。35岁男子因形迹可疑被其他乘客举报,警方调查后从40岁男子身上搜出相信是被偷走的现金。两人被控时,庭上揭露当局怀疑这可能是团伙作案。
马拉蒂说:“这类罪案通常以团伙方式作案,涉及至少两人在同一架飞机上分工偷窃。”
在这类罪案中,犯罪团伙多选择在新加坡过境的航班干案,其中一人伺机“下手”,只偷取受害人的部分现金和信用卡等,以避免被受害人发现,并在得手后迅速将赃物转移给同机的同伙。
由于罪犯一般在新加坡的转机时间只有两三个小时,因此若受害人没有及时发现和通报,罪犯往往已逃出新加坡。
马拉蒂说,机场警署已运用大数据分析罪犯,及早归纳及侦测出他们的可疑行为,协助展开预防或调查工作。
警方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这些罪犯会在短时间内密集搭乘飞机,并都选择在我国过境。他们不只搭乘经济舱,也会出现在其他舱位,显示有人在背后资助他们。
马拉蒂说:“这些罪犯搭飞机就像在‘上班’一样,我们通过分析结果和不同航空公司合作,提醒他们注意不同的犯罪趋势,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守护乘客的安全。”
她提醒公众如果注意到形迹可疑的人,例如到不是自己座位上的储物箱翻查物品时,除了可通报机组人员,也可尝试拍下对方的样子,以协助警方更迅速、有效地识别可疑人物。
机场警署将试行部署新巡逻机器人
除了运用电眼和大数据分析,机场警署已在机场试行部署巡逻机器人。这款机器人搭载全方位摄像头及警报系统,可充当警方的“耳目”,以提升警力调配效率。公众遇到困难时也能按下机器人上的求助钮,实时与指挥中心对话。
马拉蒂说,机场警署下来将试行名为“Gibson”的机器人。虽然无法透露更多详情,但她说,这款机器人除了可自主巡逻,还有一项载人的“特殊功能”。
“由于机场范围很大,为了让警员能更迅速地抵达事故现场,这款机器人也可以让一名警员骑行,提升警员的行动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