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岛所有与脚踏车道并排相连的人行道已改为“行人专用道”,脚踏车骑士和非电动个人代步工具使用者要是骑上行人专用道,可被罚款最高2000元,或坐牢最长三个月,或两者兼施。
行人专用道(Pedestrian-Only Path)只限行人和行动辅助工具(Personal Mobility Aid,简称PMA),如电动轮椅和电动代步车等用户使用,严禁其他代步工具,如一般脚踏车、电动脚踏车、滑板车和双翘板。
交通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政务部长马炎庆星期二(7月1日)在条例生效首日,到淡滨尼一带观察活跃通勤人员的执法行动。
针对执法人员会如何判断是否开罚单,马炎庆受访时说,执法人员会观察骑士行为。若是为超越前方行人或比较慢的骑士,短暂进入行人专用道,这是可理解的。要是毫无理由在行人专用道上骑行,执法人员就会采取行动。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相信骑士无意犯错,但执法时不能太宽容,否则法律将失去效力。”
马炎庆强调,当局对超速和鲁莽的骑车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
2024年,发生在人行道、脚踏车道和共用道的意外共计104起,比2019年的303起减少约66%。陆交局说,尽管如此,还是能采取更多措施,保障所有道路使用者,尤其是年长者和孩童的安全。
陆交局说,只要空间允许,会继续划分脚踏车道和行人专用道;如果空间有限,则须不同道路使用者相互体谅。
政府去年8月宣布推出行人专用道以及新条例后,活跃通勤执法人员和社区大使就不时到访行人和骑士密集的地方如购物中心等进行宣导,提高公众意识。陆交局上个月推出“各用其道”宣导活动,提醒公众使用正确的道路。
大部分受访者不知新条例
不过,《联合早报》几周前到不同邻里包括榜鹅和先驱,观察行人和骑士行为时发现,大部分受访者对行人专用道和新条例不知情。即使知道,也会出于方便或习惯,继续使用错误的道路。
脚踏车骑士刘福明(54岁,工厂员工)说:“图标画在地上不容易让人注意,有些人会遵守,有些人不在意。我本来就在脚踏车道骑行,对我来说没有影响。”
公众辜祖慧(30岁,行政人员)说,她在路上行走时,有看到“行人专用”图标,但不知道7月生效的新规定。“条规要有效,先要让更多人知道。很少人会注意自己是走在行人道或脚踏车道,但看到脚踏车就会自然避开。”
问及要如何让公众守法,各用其道,马炎庆说:“这确实是个挑战。我们是在观察不同用户的行为,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制定条规。”
他强调,行人专用道的条规用意不是开罚单,而是希望道路使用者为他人着想,营造安全的共享环境。“只有当骑士公然无视法律,我们才会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执法。我们也借助科技,如电眼等追查违例骑士,以向他们发出信号。”
针对公众对不同的道路,如行人专用道和共用道等感到混淆,马炎庆说,公众只要记住,红色是给脚踏车和个人代步工具使用者使用,灰色则是给行人和PMA用户使用。碰到共用道,就尽可能靠左。
活跃通勤执法员李康华(40岁)从事这份工作已八年。他说,这些年来使用脚踏车和个人代步工具的用户越来越年轻,骑车行为也相对比较鲁莽。工作中最大的挑战之一是让违例者了解器材为何危险,为何不该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