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网络安全局最新调查发现,78%的受访者有信心辨识出深伪内容,但接受测试后,只有25%正确分辨出真假。有专家认为除了要提高公众的识别能力,还要构建多层防线,加强整体社会对网络诈骗的防御。
网安局星期三(7月2日)公布2024年网安意识调查结果。随着深伪技术在数码空间中的日益普及,并可能被滥用来诈骗公众,本次调查还新增了关于深伪的部分,以了解受访者对这方面的认识和检测深伪内容的能力。
调查显示,1050名15岁及以上的受访者中,63%听过深伪(deepfakes);27%碰过涉及深伪的诈骗;78%称有信心辨识深伪内容,并以可疑内容和不协调的唇部动作,为主要的分辨方式。
不过,仅四分之一(25%)的受访者正确辨识深伪和真实的Cyber Sara视频。Cyber Sara是网安局推出的系列视频,名叫Sara的主角通过贴近现实的场景和案例,向观众讲解网安知识。
另外,80%的受访者称知道什么是钓鱼攻击(phishing),比2022年的72%高。虽然66%能成功辨识所有钓鱼内容,比2022年的38%高,但只有13%正确分辨出所有钓鱼和真实内容,低于2022年的24%。
10%的受访者说,曾在过去12个月点击了弹出式广告,下载第三方应用。另有10%不记得是否这么做。
网安局说,点击弹出式广告并下载第三方应用,将导致用户面对恶意软件诈骗的风险。
去年,有38%的受访者认为可能掉入网络诈骗陷阱,比2022年的43%少。55%认为个人财务和信息可能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被他人索取,同样比2022年的58%低。57%认为个人电脑或设备可能被病毒或恶意软件入侵,一样比2022年的60%低。
去年有26%的受访者曾因至少一个网络事件受害,比2022年的30%少。这当中60%是15岁至44岁的青年或年轻上班族,其余年龄介于45岁或以上。
专家:公众高估自己辨识深伪能力 或增加受骗风险
受访网安专家指出,公众的实际识别能力仍有待提升,单靠对网安方面有些认识已不足以应对新兴威胁。因此,有必要建立多层次的防线,提高整体社会的抵御力。
安信资讯安全有限公司(Ensign InfoSecurity)研究部执行副总裁陈端端指出,公众高估自己辨识深伪的能力,可能降低警惕,增加受骗风险。
陈端端说,虽然鼓励用户暂停、质疑并核实信息十分重要,但最安全的方法是在造成危害前,利用技术手段检测并标记可疑内容。“现在的攻击者懂得规避我们教用户辨识的警示信号,因此更须结合模拟训练,如加入深伪元素的钓鱼演练,建立用户的直觉反应与验证习惯。”
新科工程网安系统总裁吴膺俊也提醒,威胁者迅速采用AI增强诈骗手法,公众反应往往跟不上技术发展。“唯有提高警惕并配备更先进的检测工具,才能帮助终端用户避开诈骗陷阱、虚假信息和网络威胁。”他强调,用户也必须主动了解深伪技术的最新动向,积极承担防范责任。
网安公司Red Alpha驻企首席信息安全官彭泽宇认为,调查结果显示新加坡人的网安意识正在提升,但网安犹如团队作战,企业必须鼓励员工多去探索这方面的知识、培养协作精神和持续学习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