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方便公众前往地铁站和巴士转换站等交通枢纽,陆路交通管理局过去10年在越来越多地点,兴建横跨马路的高架有盖行人走道,让行人免受日晒雨淋。目前,全岛这类走道已有超过860座,未来还会视需求继续增建。
高架有盖行人走道相较于设在人行道旁的一般有盖行人走道造价更高,每公尺成本平均至少是后者的四倍,跨度越长成本也越高。原因包括必须采用更坚固的地基和支撑结构、满足高空施工的安全规范,施工时也须避开地下设施;若无法绕行,还得改道,进一步增加复杂度。
高架走道的屋顶高度视环境和需求而异,但通常高于5.5米,以不影响车辆通行;一般有盖走道高度则介于2.1米至2.4米。
在选址方面,当局优先考虑人流密集、连接交通枢纽与主要设施的地点,例如地铁站、巴士转换站、邻里中心与学校等。一般规划在地铁站方圆400米、轻轨与巴士转换站周边200米,并尽可能衔接现有走道网络。此外,当局也会与其他政府机构协作,在新发展或重建区预留空间,建设有盖走道。
本地第一座高架有盖行人走道,于2015年7月27日在湖畔径落成,属“畅行乘车计划”(Walk2Ride Programme)的一部分。
最新一座则位于裕廊西1街与2街交界处,当局日前连夜展开吊装作业。
6月21日凌晨1时45分,道路在最后一班巴士驶离后封闭,交通管制人员迅速就位。250公吨的起重机随即展开设定,准备将一座长26米、宽五米、重七公吨的钢结构,从拖车上吊起,并安置在四根钢柱之间。
陆交局发言人说,钢结构是在其他地方预制,现场主要进行地基施工,以及最后的吊装程序。
由于地下设施密集,施工团队须先完成地质调查与沟槽试挖,并据此调整柱位。动工前还须协调封路许可、通知居民、安排辅警与调整公共交通时间表,确保工程安全进行。
《联合早报》记者与摄影记者当晚在现场采访,记录整个作业流程:凌晨1时45分封路、2时30分完成起重机设定、2时45分钢结构抵达、4时吊装完成、5时恢复通车。
作业时段设在凌晨1时至5时之间,避开高峰人流车流。现场也设有照明、临时路标与隔音屏障,辅警协助维持交通秩序,以减低对居民的影响。
虽然吊装只须几小时,但整体工程从设计、审批、施工至完成,通常耗时12个月至18个月。
高架有盖行人走道的结构设计,一般分为“桌面式”(table top)和“悬臂式”(cantilever)两种:前者在走道两端的两侧各设一根柱子,像桌子四只脚那样支撑走道;后者则只在同一侧设柱子,另一侧悬空,底下没有柱子,更适合空间有限或人流密集的环境。
由于高架有盖行人走道的遮盖偏高,下雨天时,走道边缘仍可能受雨水波及,真正能有效避雨的,大约只有中间30%的区域。
吊装完成后,施工人员再接上避雷系统,通过铜带将屋顶与基座导通接地。灯具、电缆等设施则在未来两周内完成测试。
如今,这个屋顶高4.5米的高架有盖行人走道已顺利完工,为邻里居民提供一条更安全、便捷的通道,不论晴雨,通勤、上学或买菜都更省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