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类皮肤油性保护层为灵感,新加坡国立大学团队研发出一款新装置,可以在约六毫秒内、不稍“一眨眼”,检测出水中污染物,为水质监测与管理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干净、安全的水源对人类健康与福祉至关重要,也对粮食安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城市化起着关键作用。然而,现有的水质监测技术,在检测重金属、磷和微生物污染等方面虽有效,却也存在反应迟缓、成本高、依赖外部试剂或电源等局限。
这款名为“ReSURF”的多功能材料,由国大设计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郑志强领导的团队研发而成,以人体皮肤上的油性保护层为灵感,将这种生物功能转化为一种可自动形成防水界面的高性能材料。
具备自供电自修复和可循环可回收 新方案更可持续
这种材料可自然形成防水界面,具备自动自我修复和可回收再利用的能力。研究团队将这种材料整合进一款摩擦电纳米发电器(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中,利用水滴运动所产生的能量生成电荷,形成一款可用于水质监测的“ReSURF”传感器。
这个装置能在约六毫秒内检测出水中污染物,速度比人眨眼还快了足足40倍。
郑志强说:“ReSURF传感器能够检测多种污染物,例如油类和含氟化合物,而这些是许多现有传感器难以探测的。这种能力,加上其自供电、自我修复、可重复使用和可回收的特性,使ReSURF成为实现实时、现场和可持续水质监测的解决方案。”
这项研究成果已在星期二(7月1日)在英国科学杂志《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
研究团队希望下来进一步优化ReSURF传感器,更精准地识别与分类污染物,并且寻找更加环保的材料替代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