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的不懈努力,无数次的协商会议,数不尽强而有力的科学依据;由新加坡引领的国际工作小组终于获得国际民航组织理事会支持,批准放宽机场周边建筑的高度限制,使机场周边空域的发展拥有更多可能性。

工作小组主席、新加坡民航局障碍物限制面和空中活动主管法齐勒(Mohamed Fadzil,57岁)说,今年3月28日,听到国际民航组织(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sation)理事会一致通过修订条例的那刻,大家兴奋激动的心情难以言喻。

“那种感觉会伴随你一辈子。”

我国代表受委领导国际小组 检讨国际标准并建议措施

国际民航组织是在2015年成立国际工作小组,检讨自上世纪50年代制定的障碍物限制面(Obstacle Limitation Surfaces)标准并建议措施。工作小组由14名成员国代表组成,最初由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引领,2017年委任新加坡代表法齐勒为主席。

法齐勒日前接受媒体访问时分享,整个修订工作耗时10年,漫长而不易,一大挑战是如何说服193个成员国支持新条例,尤其是沿用已久的做法其实没什么问题。

延伸阅读

SG60雕塑献礼寓意腾空 致敬国际民航飞行不息
SG60雕塑献礼寓意腾空 致敬国际民航飞行不息
空军基地搬迁后 巴耶利峇私宅与地皮或迎新机遇
空军基地搬迁后 巴耶利峇私宅与地皮或迎新机遇

“就像卖东西一样,第一是要先确保新产品更好,第二是要带来利益。只有让成员国看得到利益,大家才会有动力做出改变。”

条例应与时并进 为机场周边发展释放更大潜力

他指出,检讨的初衷,其实是要探讨早年制定的标准和建议措施是否还有效,尤其考虑到导航工具、飞机航空电子系统、飞行运作和航空交通管理科技各方面,这些年来都有了显著进展。研究过程中,小组也发现,即使条例放宽,也不影响安全,同时还会创造更多机会,腾出机场周边空域用于发展。

“这个结果让很多成员国看到改变的价值,这也成了我们的卖点。”

根据现有条例,民用机场跑道半径四公里以内的建筑物,高度一般要控制在45公尺以内。如果附近要建组屋,高度不可超过15层楼。修订条例8月生效后,机场周边的土地就可更充分地善用。

以新加坡为例,一些地区的住宅可以再增建15层,工业和商业建筑则可多盖起九层楼。具体高度增幅则有待各政府机构进行更多研究。

法齐勒指出,原来的条例是个通用条例,但这种“一刀切”的方案并非最有效。例如,樟宜机场和实里达机场有不一样的作业方式,服务的机型也不同,如果只能遵照统一标准,就会限制机场周边的土地用途。新加坡很早就发现条例修订后可能释放更多可能性,也因此是首批率先志愿参与工作小组的成员国。

为确保修订工作够全面,工作小组研究和分析了许多数据,包括飞行轨迹、飞行速度和当今的导航设备。工作小组也向飞机制造商了解目前和未来的科技发展,确保修订内容适用于未来的飞行运作。

法齐勒:小国能领导国际落实重大事项意义非凡

过去10年,法齐勒必须兼顾民航局的工作,以及国际民航组织障碍物限制面工作小组的任务。他说,除了一年三次得到国际民航组织位于加拿大蒙特利尔总部参加实体会议,小组每两周进行线上会议;撰写修订内容的关键时期,更是每周得开会一两次;由于时差,这些线上会议一般还是从晚上9时持续到凌晨一二时。

虽然辛苦,法齐勒却毫无怨言。他说,小国如新加坡也能召集国际上大小国,一起落实如此发展意义重大的事,是很值得自豪的。

“我们一直都被教导说要观摩其他国家的做法,从中学习,当然也应该继续这么做。不过令人很欣慰的是,新加坡民航如今也有足够的各领域专才,能够发挥影响力,制定发展方向。这对我来说,意义格外重大。”

民航局副局长黄智超说,国际民航组织负责制定国际标准,但要做到这点,还得仰赖成员国的支持。我国的航空公司飞往世界各地,能参与国际民航组织的工作,协助推进安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对新加坡来说,极具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