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跨国企业在新加坡总部大楼安装2700多个探测器,打造生活实验室,进而优化办公环境。公司职员乐当“小白鼠”,允许公司收集体温、心率,甚至嗜睡习惯等个人数据作为评估指标。公司则通过采取数据保护措施,确保职员隐私不会遭滥用或泄漏。
近年来数据的迅猛增长,造就了越来越多不同的商业用例,有助于业者提升运作效益。然而,如何保护数据隐私,一直是业者面临的难题。
隐私增强科技(Privacy Enhancing Technologies,简称PET)就能协助业者在采集、储存和管理数据的过程中确保数据隐私,同时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和个人资料保护委员会2022年推出沙盒计划,协助业者设置试行PET方案的安全环境,至今已有九个企业参与,包括万事达卡(Mastercard)、Meta和Grab。
日本建筑、工程和房地产公司鹿岛建设(Kajima)去年11月起参加沙盒计划,加强了数据保护措施,让职员放心把个人数据交给公司,“亲身”参与办公室的提升过程。
鹿岛旗下的科技子公司The GEAR执行董事吴士能星期一(7月7日)在一场媒体活动上说,鹿岛把设在樟宜商业园的六层楼产业打造成为生活实验室。通过安装2700多个探测器,公司可收集超过8000个数据点的情况资讯,包括实时室内温度、噪音和空气质量,以及人脸识别不同职员办公时的姿势、行动和甚至嗜睡习惯等。职员也可选择佩戴一个智能戒指,测量体温、心率等身体指标。
吴士能说,所收集的数据用于生成“合成数据”(Synthetic data),无法追溯数据来自哪个职员,在这同时还是能提供分析价值。这包括了解会议室使用率、空间格局和绿化效益等。“这些数据不仅有助我们改善自己的办公环境,也能为其他项目提供参考。未来公司也可能把这套系统转为商业服务,提供给其他企业使用。”
在总共250多名鹿岛职员中,所有人都同意加入计划,其中约100多人领取了智能戒指,额外贡献自己的生理数据。吴士能说:“有些职员对此提出疑问,我们会让他们选择是否要加入,并解释用途和保护方式,强调这些数据不会用来评估工作表现,也不会卖给别人。这种透明做法有助我们赢得职员的信任。”
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局长柳俊泓星期二(8日)在隐私增强科技峰会上说,隐私增强科技的核心是能在不暴露底层个人或商业敏感数据的前提下,从数据中提取洞见。
柳俊泓也是个人资料保护委员会专员。他指出,PET不仅能识别不同数据集中的共同数据点,而不泄露底层信息,例如两家公司须要寻找共同用户,它也可以向现有数据集添加更多数据特征,例如公司须要通过外部数据源增强用户分析。
在训练人工智能方面,PET也能提供更多数据,企业可以获取更多外部数据,来训练所需的人工智能模型。
柳俊泓指出,这门技术越来越被视为解锁商机和提升价值的可行商业工具。“企业能更容易获取合作伙伴或其他部门的敏感数据,以支持更好的数据分析或AI训练;以前因隐私问题,无法达成的跨行业或跨领域合作,通过PET变得可能。”
新报业媒体采用技术 共享数据时也保护隐私
除了鹿岛,参与沙盒计划还有新报业媒体,它采用“可信执行环境”(Trusted Execution Environments)技术,与广告客户共享数据时保护自身的客户名单。通过这项技术,新报业媒体能够帮助广告商在数据库中找到潜在高价值客户进行投放,而双方都无须分享自家客户的数据,得以保护隐私。
蚂蚁国际是第一批加入PET沙盒的金融机构之一。它运用了多种隐私增强技术,与数码钱包合作商共同训练人工智能模型,利用模型将数码钱包提供的优惠券与最有可能使用这些优惠券的用户进行匹配。
蚂蚁国际数据算法与技术负责人段普受访时说,实施PET后,数码钱包客户优惠券兑换率提升了90%。“这不仅显著提升了合作商的市场营销和运营效率,还改善了用户体验,因为他们现在能向目标客户发送更相关的促销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