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教于圣加俾尔中学的地理教师林㛢玉(33岁),凭借自创教学游戏和灵活运用数码工具,将原本枯燥的地理课堂转化为充满趣味与思辨的学习旅程,深受学生欢迎。

林㛢玉受访时分享,她在执教初期便意识到,学生若能亲身参与、动手操作,学习成效远优于传统讲授方式。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粮食短缺”这一课题,她以电影《饥饿游戏》为灵感,设计一款原创卡牌游戏,让学生扮演不同国家,面对经济衰退、干旱等突发状况,作出应对与分配决策。

她说:“学生很快就投入角色,会紧张、会讨论,也会意识到为何某些国家受灾特别严重。通过模拟情境,他们自然理解全球粮食分布的不均。”

除了纸本游戏,林㛢玉也与同事合作,运用Decktoy平台开发电子地理游戏,结合闯关、答题、积分等机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她也为每个班设立Padlet页面,方便学生随时复习与查看学习成果。

课后安排总结环节 助学生巩固所学

尽管课堂中融入大量游戏元素,林㛢玉始终强调“玩中有学”。每堂游戏课结束后,她都会安排总结与反思环节,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延伸阅读

未来每年增聘逾千教师 教育部应对转型需求
未来每年增聘逾千教师 教育部应对转型需求
李智陞:学生使用AI为丰富学习而非取代学习
李智陞:学生使用AI为丰富学习而非取代学习

“有学生毕业多年后仍记得那堂‘饥饿游戏’,说是最难忘的一课。对我来说,这就是教学的意义——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创造有感的学习经验。”

林㛢玉是今年度“青年教师奖”的其中一名得奖者,另一名得奖者、辅华小学英文与数学教师林扬竣(34岁)秉持“每个孩子都值得拥有成长和学习的机会”的信念,致力推动包容教育,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多元支持。

他在每间教室设立“情绪调适角落”,为情绪波动的学生提供一个冷静、学习情绪调节的空间,也让其他学生学会理解与包容他人。“这不是临时措施,而是一个日常支持结构,培养学生的情绪韧性。”

林扬竣也积极落实“通用学习设计”(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UDL)理念,让学生以口述、绘图、写作甚至表演等多种方式表达学习成果。“我记得有一名有拼写困难的学生,当他第一次以口述方式顺畅表达学习内容时,整个人都亮了起来。”

他认为,教学的核心是“陪伴与倾听”。“只要学生感受到被理解与接纳,就会自然展现潜能。”

教育部长李智陞星期三(7月9日)在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举行的教师就职典礼上,颁发“青年教师奖”给七名优秀的年轻教师。

今年度的“青年教师奖”入围最终评审的有12人,最后七人获奖;除了林㛢玉和林扬竣,还包括南华中学的郭承义(34岁)、长老会中学的谢斯安(34岁)、康柏中学的卡尔蒂克(Kartik Gayan S/o Rajaram,34岁)、南侨小学的林燕梅(32岁),以及圣若瑟书院的苏丹(Muhammad Sultan Karimshah Bin Mohaideen,3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