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看来轻而易举的动作,对患有肌肉萎缩症等行动障碍者却是挑战。为了提升残障群体的生活自理能力,新加坡国立大学三名生物医学工程系毕业生设计了两款辅助装置,还计划成立社会企业,推动产品市场化。
26岁的蔡资运与同龄同学余文祥和罗桑(Roshen Sidhu),在大学四年级那年参加了由国大设计与工程学院主办的“Biomedical Engineering for Good”(简称bGood)项目。这个项目鼓励学生与残障者及社会福利组织合作,开发贴近真实需求的辅助科技。
蔡资运接触的一名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患者,因肌力衰退需以电动轮椅代步,但坐在轮椅上却无法抬手完成刷牙、喝水等看似理所当然的动作。
蔡资运告诉《联合早报》,市面上虽有其他可以协助患者抬手的解决方案,但这些设置不是价格太高,就是难以与患者目前在使用的轮椅相结合,或需要患者持续使用肌力操作,而患者却很难做到这一点。
机械手臂与可升降轮椅 助残障者生活更自如
团队于是研发出“ARMovin”机械辅助臂,安装于轮椅上,协助使用者抬手完成日常动作。蔡资运说:“我们希望这不只是工具,也能赋予使用者更大的自主权。”
余文祥与罗桑则为一名独居的截肢者设计“WheeLift”可升降轮椅,解决家具高度不一给截肢者在转移位置时造成的困扰。轮椅采用剪刀式升降结构,让使用者可配合不同情境轻松调节座椅高度;还附设可收式扶手,方便转移位置,也确保轮椅能顺利通过一般住宅的门口。
罗桑指出,bGood项目强调“与使用者共创”解决方案,而非替使用者做决定。“每完成一个原型,我们都会带给使用者及其看护者试用,就舒适度、操作界面、外观及安全等听取反馈,再持续改进。”
他们坦言,bGood让他们首次深入了解病患日常困难。“我们不想只在实验室里设计产品,而是能够做到真正改善生活质量。”
他们决定不让项目因课程结束就止步,下一步计划是在今年底成立社会企业,将辅助装置推向市场,造福更多有需要的人。
蔡资运忆及见证使用者首次用ARMovin自主完成动作的情景:“那一刻我们感受到希望。当然还有改进空间,但那份独立完成动作的成就感是很真实的。”
展望未来,三人希望社会企业不仅帮助更多残障者,也让社会更理解科技是“连接人群、助力生活”的桥梁。
国大于7月10日至21日举行毕业典礼,三人将获颁生物医学工程学士学位。
从疫情送暖 发展成社群慈善组织
另一名毕业生叶永安(26岁),考获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硕士学位。2020年冠病疫情暴发初期,叶永安看到人们蜂拥至超市抢购生活用品。当时她正在修读护理课程,十分忧心祖母安危,因为祖母是家中主要买菜的人。
“如果我为祖母担心,那其他独居老人或低收入家庭又该怎么办?”这个念头促使她召集朋友,在疫情最严重时期主动上门为弱势群体送上生活物资。这个简单的善举,最终发展为社群慈善组织“Dunearn Youth”,致力为受忽视的群体提供支援。
叶永安的祖母曾是护士,向来乐于助人,自小对她影响深远。叶永安选择修读护理专业,正是希望能用专业知识更好地照顾祖父母。疫情期间,她投身临终护理,陪伴末期病患及其家属,深刻体会到真正的照护不仅是身体照料,也包含情感与心灵的陪伴。
而今从国大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硕士课程毕业,她希望通过改革制度扩大影响力。她说:“公共卫生训练让我不只问‘问题是什么’,更得探究‘为什么发生’、‘如何预防’。”
她特别关注“隐形病人”——看护者的身心压力。“疾病影响的是整个家庭。支持看护者,就是强化整个照护体系。”
展望未来,她希望深耕社区健康与照护支持,激励更多青年共同建设更包容温暖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