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问候,温馨叮咛,虽然只字片语,若亲笔写出来,更显得弥足珍贵。

前教师陈素音与丈夫萧清来,从女儿萧恺慧四五岁以来,就开始每隔几天给她写字条,以这个方式表达对她的日常关怀与勉励,并鼓励她效仿。

即使女儿如今16岁,一家三口之间仍每隔几周往来字条,不曾间断,至今估计累积了2500多封,为这份涓涓不息的亲子之爱,留下质朴而又实在的见证。

50来岁的陈素音和丈夫当年开始为女儿留字条,是要鼓励她通过书写方式,培养语言能力,学习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并从中有所思考和学习。

“即使到了今天,电邮、手机短信如此方便,我们仍坚持手写的字条……这些留言不必很长,我主要是想留下一些实物,当我和丈夫往后不在了,女儿可凭借这些实体的东西,回看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对话,看到自己的成长。”

延伸阅读

一手扭螺丝一手牵人心 18岁女生用双手温暖社区
一手扭螺丝一手牵人心 18岁女生用双手温暖社区
以光影发声 以语言架桥
以光影发声 以语言架桥

他们并非有话说不出口才写字条。陈素音说,每当女儿有心事或有事想和父母商讨,他们必定先面对面沟通。写字条往往成了交谈后,给予彼此的留言,表达感悟、鼓励或感谢的话。

柔软字条 坚实后盾

从女儿年幼时所画的动物图案、以及“我爱你”“加油!”,或“愿你有美好的一天”等纯真稚嫩的留言,到如今对父母的聆听与教诲写下的感谢字条,陈素音看到女儿逐渐变得成熟懂事。

每逢新学年开始,陈素音和丈夫必定写字条,给女儿加油打气,但从来不是提醒她拼成绩,而是鼓励她勤勉学习,多交朋友,有个充实快乐的学年。

“身为家长,应为孩子树立榜样,给予她正确的价值观……最重要的是,女儿从小能感受到家庭的爱。我们相信,孩子感受到爱护,就会更自信,比较不会从社交媒体或朋友群中,寻求外部的肯定。他们更有信心去探索这个世界,因为他们知道,家就是他们的坚实后盾。”

陈素音与家人通过写纸条等日常小举措,维系家庭凝聚力,是社会及家庭发展部年初启动的“真实家庭,真情故事”(Real Families Real Stories)活动,所收集的其中一个故事。活动开放至明年,详情可上网:http://go.gov.sg/ffl-rf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