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中国把博弈的焦点从贸易延伸至科技领域,并不影响新加坡与两国,以及其他国家在科技领域的交流。新加坡行事仍然会以本国利益为出发点。
数码发展及新闻部长杨莉明星期二(7月22日)出席《财富》(Fortune)杂志和国际科技公司埃森哲(Accenture)联办的财富人工智能峰会(Fortune Brainstorm AI Singapore)时,强调上述立场。
这场峰会主题为“智能时代”,杨莉明与《财富》杂志亚洲版执行编辑钱德勒(Clay Chandler)进行对话,为峰会掀开序幕。
钱德勒指出中美之间的科技博弈不断,质疑新加坡是否还能够维持中立,持续为中美企业和科技玩家提供携手合作的空间。
杨莉明对此回应,新加坡的一贯原则是以符合本国利益的方式行事。新加坡自然希望两大巨头之间的关系能进一步升温,但这并非我国所能决定的。
“我们应对这个情况的方式,是与所有国家接触交流,而不仅是中国和美国,然后在我们双边关系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尝试在新的科技领域取得进展。”
新加坡与美国就关键技术和新兴技术进行对话,与中国也有数码政策对话。“两者涵盖我们认为对各自国家重要的不同领域。这不妨碍我们尝试更好地理解彼此关切的课题,并继续寻找前进的道路。”
杨莉明进一步阐述,在人工智能验证程序和人工智能治理方面,新加坡把自己的风险评估模型与美国的模型进行对比,这为新加坡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伙伴,尤其是参与信息与通信技术网络交流时奠定基础。
新加坡与中国的伙伴合作时,则注意到中国具备雄厚的工业基础,因此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应用值得深入观察和学习。
杨莉明也指出,在与不同亚细安成员国沟通交流时,新加坡也采用不同方式。“即使我们还没有准备好进入人工智能治理的标准时代,这也不妨碍我们先就相关的道德原则达成一致看法。”
深度求索低成本创新 可共同推动行业发展
钱德勒还谈到中国初创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以远低于OpenAI ChatGPT和谷歌Gemini所需的资源,打造出功能相当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他就此向杨莉明发问,深度求索如何有助于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开放。
杨莉明说,除了安全性和韧性,成本是采用科技时的另一大考量。已经在运用科技的企业若要多踏出一步,也采用人工智能,自然会权衡所涉及的成本和能够获得的收益。
她认为,从降低成本的角度来看,像深度求索这样的创新是受欢迎的,它们带来的影响不仅限于加剧竞争,也具有相互促进、共同推动行业发展的作用。
杨莉明举例说,大型语言模型多以英语为开发基础,而东南亚地区有超过1000种语言,因此以西方大型语言模型开发的人工智能工具未必满足新加坡和邻国用户的需求。新加坡于是着手开发大型语言模型SEA-LION。
她认为在一个创新的生态系统中,是可以找到方法来降低成本,以及利用现有的模式进行互补。这些方法能够更大程度地开拓创新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