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制造约1万公吨豆渣,本地食品科技公司开设加工厂,每年可回收约100公吨豆渣,加工后制成植物肉。
由食品科技公司Mottainai Food Tech(简称Mottainai)设立的这座食品加工厂,斥资60万元建造,位于裕廊一带的惹兰百树(Jalan Besut),占地2000平方英尺(约189平方米),星期三(7月23日)开幕。
Mottainai与本地豆制品生产商合作,在回收的豆渣中加入专有的面粉混合物和霉菌培养物,再用两天的时间发酵,制成植物肉。
与传统植物肉不同的是,Mottainai的植物肉制作技术不需经过挤压的环节,进而降低能耗和成本。
加工厂每两天可处理多达600公斤豆渣,将之转换成400公斤植物肉。Mottainai联合创办人兼董事经理郑鹊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工厂的最高产量要应付目前的市场需求还绰绰有余。
“我们目前是根据订单生产,每一次把两三百公斤的豆渣,加工制成约100公斤植物肉。”
消费者对烹调法不熟悉 植物肉零售市场需求低
Mottainai主要为餐饮业供应植物肉。郑鹊说,餐饮业可以用各种不同方式呈现植物肉,激发消费者对植物肉这种新兴食品的兴趣。
Mottainai暂无计划把植物肉推到零售市场直接销售,主要原因是消费者对植物肉的烹调方式还不很熟悉。
郑鹊解释:“植物肉的味道和口感与一般肉类相似,但烹调法稍有不同,植物肉往往得先炒过。一些消费者第一次试煮植物肉不成功,可能就决定不再买了。负面印象一旦形成,要想再挽回消费者的心,就得投入更大成本。”
此外,市面上已有不少大型的植物肉品牌,新业者要入场争取消费者支持,得额外投入更多资源。
热度虽减市场仍在 关键在价格合理加强意识
植物肉约10年前开始兴起,但近几年的热度似乎有所降温。
郑鹊说:“潮水退掉时才知道谁在裸泳。很多品牌一开始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但各方当时可能还没真正研究市场需要什么、生产植物肉的痛点是什么。一旦热度退去,业者还没建立稳定的市场供给,就会被淘汰。”
她说,植物肉的价格起初比一般肉类贵三四倍,如今两者价差已大幅缩小。“消费者有心推动环保,但要花更多的钱,难免会因为荷包‘吃不消’而却步,确保价格合理很重要。”
植物肉也经常打着更“健康”“富含营养”的旗号,但郑鹊指出,若细看植物肉的配料表,可能发现里头配料多达二三十种,而且“一半以上都不知道是什么”。
“普通消费者不知道在吃什么,就会有所保留。”
在郑鹊看来,可持续发展越发受到重视,从政府通过政策加强食品韧性,到消费者更有意识地调整饮食习惯为环保尽一分力;长期来看,植物肉等较环保食品仍有价值与市场潜力。
她说,迈向零食物浪费任重道远,除了赋予食品副产品第二次生命,个人也应从日常做起,减少浪费。“在家做饭时,可以减少浪费,够吃就好,这样小小的一步还是可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