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八旬依旧充满热忱,资深律师马英秀40年前因缘际会投身义工行列;在繁忙工作之余坚持引导释囚,鼓励他们继续深造进修,更积极自信地融入社会。
现年79岁的马英秀星期四(7月24日)在关怀网络研讨峰会(CARE Network Summit)接受《联合早报》采访,他思维敏捷,对自己如何协助释囚重塑人生侃侃而谈。他是与会者当中少见的银发身影,原来也是关怀网络的其中一位创始成员。
关怀网络成立至今25年,核心成员包括内政部、社会及家庭发展部、监狱署、黄丝带等10个单位,现有逾170个各领域的社区伙伴。马英秀说,2000年创立关怀网络的初衷,就是要整合资源关照释囚和他们的家属,借此减少重犯率,至今成效显著。
根据监狱署数据,2022年释囚的两年重犯率已降至21.3%,2000年为40.1%;2019年释囚的五年重犯率为36.6%,连续三年低于40%。
回顾担任义工的生涯,马英秀说,过去资源分散,公众对释囚普遍心存偏见。“当时大家听到释囚就避之不及;释囚刑期结束出狱后,难以获得民众信任,在社会上找不到立足之地。如今观念改变了,人们更愿意接纳释囚,家属也不再羞于启齿,愿意一同努力重新出发。”
他忆述道,2008年曾帮助一名男释囚通过教育资助计划继续求学,三年后这名释囚不但以优异成绩考获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工作学士学位,毕业后还回馈社会,回头帮助像自己一样的释囚。
“有人在服刑后发奋图强,成为律师、创业者,甚至受邀出席各种讲座分享经验。我坚持那么多年的原因很简单,如果能让释囚站稳脚步,自然也打造了更安全的新加坡。”
马英秀在新加坡狱外监护协会担任主席28年,今年将交棒。他乐见近年更多义工加入,与当局齐心协力帮助释囚。
关怀网络专注三方面发展
本届关怀网络研讨峰会以“携手成长,共创新生”为主题。律政部长兼内政部第二部长唐振辉致辞时说,关怀网络日后将专注三方面发展。
首先,超过4000人的义工团队将接受多样且循序渐进的培训;其次,关怀网络将加大对囚犯的支援,例如在狱中就与他们接触,通过黄丝带匹配工作机会等;第三,鼓励释囚交流互助。
唐振辉说,新加坡得益于健全的刑事司法体系,是全球最安全的城市之一。有目共睹的严刑峻法与严密的法治体系之外,我国刑事司法体系其实也同样着重于狱外监督、更生和改造体系。
关怀网路发表五年工作计划
关怀网路在峰会上发表五年工作计划,新推出的“GROW”框架列明四个重点:凝聚合作伙伴增加支援涵盖面、减少同类服务和计划的重叠、优化资源配置,以及拓展利益相关者网络。
监狱署改造更生处高级助理处长维克尼斯瓦兰(Justin Vikneswaran)狱署长受访时说,框架中拟议的部分计划,包括让资深官员或义工到不同领域分享知识和经验、联办社会活动,以及吸引更多不同背景的合作伙伴加入,带来各自的专长,应对监狱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本届峰会吸引450名参与者。内政部高级政务部长费绍尔副教授也受邀出席。
监狱署首次在峰会后,同步举办第三届惩教实践与研究学术研讨会,促进学术交流。监狱署推介第四本书《惩教改造小组辅导》,汇集31名本地专家的研究成果和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