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来启航,一路穿越新加坡不同的历史阶段——独立建国、战火年代、殖民时期,直到最早的海岸聚落生活,国家博物馆重新打造的常设展带领公众回望过去,不只用动画与音乐讲述历史,还借助互动地板和手环,让每名访客的步伐,都能激起历史的涟漪。
配合新加坡建国60周年,去年10月关闭翻新的国家博物馆邵氏基金玻璃圆楼(Glass Rotunda)将于8月8日重新开放,并推出全新常设展“时光之旅:穿越狮城700年”(Singapore Odyssea: A Journey Through Time)。
这个跨越时空的展览,以一艘象征未来新加坡的“时光船”为起点,带领观众沿着螺旋坡道,一步步穿越新加坡过去700年的关键历史阶段,其中也穿插流传至今的传说故事。例如,可引发潮起潮落的巨蟹、相传将我国命名为“狮子城”的苏门答腊巨港王子桑尼拉乌他玛,以及男孩抵御剑鱼恶袭,最后却“血染红山”的故事等。
结合技术 让访客“走进”历史
展览结合动画投影、沉浸式音效、互动地板以及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腕带等技术,让每一名访客不仅“看见”历史,更“走进”“感受”历史。
其中,玻璃圆楼内悬挂的LED地球仪,将以灯光秀的形式,带出殖民时期到现代的航运路线变迁,在光影变换之间,凸显新加坡长期以来在全球航运发展的重要地位。这是本地博物馆首次采用这样的装置。
策展团队也别出心裁,在展览尾声设置一道“数码瀑布帘”(digital waterfall curtain),公众步入其中,每一步都会激起水波般的视觉回响,伴随音效营造出情绪上的高潮与反思。
展览的另一大亮点,是每名访客入场时,可领取RFID腕带,并选择一只灵感取自本地野生动物的“魔法伙伴”,如穿山甲、犀鸟或招潮蟹。这些虚拟伙伴会在参观过程中与访客互动,引导方向、触发隐藏动画。访客还能在展览尾声的“数码许愿井”里,“放生”这些动物,象征人与自然的连结。
延续旧展主题 探讨当代环保课题
国家博物馆馆长曾美君说,希望通过馆藏和丰富的历史故事,用更吸引人、也更贴近当下的方式,把新加坡的历史呈现出来,既让大众更容易接触,也能感受到历史的深度和重要性。
展览也延续玻璃圆楼旧展“森林的故事”(Story of the Forest)的主题,探讨一系列当代环保课题。
国家博物馆首席策展员蔡惠卿说:“我们鼓励访客思考新加坡自然环境在不同时代的演变,并将它与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等紧迫的全球课题联系起来,因为这些议题将深刻影响新加坡的现在与未来。”
玻璃圆楼重新开放,标志着国家博物馆常设展厅整体翻新第一阶段已经完成。接下来,新加坡历史馆将在11月16日迎来最后一批访客后关闭,展开为期一年的整修。二楼的五个展厅则在前年9月暂停开放,预计明年重开。
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可免费参观“时光之旅:穿越狮城700年”展。外国人标准票价24元,外籍学生、年长者及残障人士优惠票价18元。详情可上网go.gov.sg/singapore-odysse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