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应对网络危害,除了探讨个别用户和社交媒体平台的责任,也应放眼家庭和社会等更广泛因素,以打造更安全有益的网络文化。

全国青年理事会(National Youth Council)和律政部星期四(7月31日)联合举办一场网络危害对话会,吸引近100名青年报名参与。网络危害的类别广泛,包括网络霸凌、性骚扰、冒充或盗用身份、诽谤,以及图像性剥削等。两个小时的讨论涵盖匿名言论、青少年心理健康、家庭支持系统,以及法律改革等多个方面。

配合新加坡青年计划(SG Youth Plan),对话会由非盈利机构青年科技学院(YouthTech Institute)和新加坡妇女发展与支援组织(SG Her Empowerment,简称SHE)联办。

本地首个网络受害者支援中心SHECARES@SCWO正是由新加坡妇女发展与支援组织合作设立。SHE首席运营官侯凯莉从前线支援角度,讲述多年来的经验。她说,许多经历过网络危害的人面临的最大挑战并非技术问题,而是系统之间的脱节。“他们在不同机构之间辗转,得到截然不同的回应,反而加重心理负担。”

侯凯莉也认为,匿名虽为部分弱势群体提供表达空间,但也导致责任与后果的脱钩。她呼吁社会在捍卫言论自由的同时,建立更明确的问责框架,“平台与用户都应为网上言行承担相应责任”。

延伸阅读

政府完成公共咨询 逾九成公众支持设专门机构应对网络危害
政府完成公共咨询 逾九成公众支持设专门机构应对网络危害
政府拟立法保护网络受害者 监管机构可公开加害者身份
政府拟立法保护网络受害者 监管机构可公开加害者身份

她补充说,家庭与父母在网络安全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与青少年建立信任关系,比任何监控机制都更有效”。

蔡瑞隆吁社会各界 不要将网络伤害视为技术问题

律政部兼社会及家庭发展部高级政务次长蔡瑞隆也在会上说,家庭应是青少年在面对网络困扰时的避风港。“我们是否在饭桌上谈论法律、责任、情绪与关爱?如果家庭不是他们寻求理解与接纳的第一站,那我们社会又能提供什么样的支持?”

他呼吁社会各界不要将网络伤害视为单纯技术性问题,而是当作社会关系、代际沟通乃至文化氛围的综合反映。“唯有更新‘家庭软件’,社会才能真正韧性成长。”

他也提出,社会在讨论网络伤害时,应避免陷入性别定型,虽然不少统计显示女性受网络伤害的比例较高,但不能因此将男性一概视为加害者。“这不仅忽略了男性也可能是受害者的事实,也削弱我们作为一个整体社会,对问题的深入理解与处理能力。”

政府拟议中的三项应对措施

律政部人员也在会上介绍三项政府拟议中的应对措施,分别是设立全新机构,专门为网络危害受害人提供及时援助;把网络侵权行为列入法令,让遭受特定网络危害的人,能以此为依据起诉加害者;以及通过加强用户的信息披露来加强问责。

29岁的詹家敏是对话会参与者之一,因为想要了解政府如何应对网络危害而报名。她是非盈利组织“全面身心健康新加坡”的联合创办人,虽然对在线安全(online safety)有所了解,但还是从讨论中受益良多,包括如何善用社交媒体平台的加强举报机制。

她说:“大家似乎越来越能接受别人在网上发表很糟糕的言论,但这不该成为常态。我们之所以上网,是为了学习、接触不同的观点和内容,也是为了工作,但这不代表我们就该对不良行为麻木,失去应有的敏感与判断。”